台灣黃毒蛾
(Small tussock moth)
學名:Porthesia
taiwana (Shiraki)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223頁。台中。297頁。)
生態習性:
年發生8至9代,各蟲期週年可見,以幼蟲期越冬。成蟲為黃色小蛾,晝間潛伏在蔭蔽場所,夜間開始活動,型交尾及產卵等行為,卵塊產於寄主植物之葉裡,呈帶狀,上被雌蟲鱗毛。幼蟲體橙黃,各節有多數之刺毛,生於體側者呈赤紅色,背面者呈黑色。幼蟲及繭上之毛有劇毒,皮膚觸之,即發生紅腫疼痛,應予注意。本蟲之為害最盛期為六月。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223頁。台中。297頁。)
(林益昇、龔玉惠、方敏男。1999。瓜菜類-絲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瓜29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形態:
卵: |
球形、初淡黃色,孵化前暗褐色,表面有不規則短隆起線,直徑約0.8公厘,卵塊成帶狀,20~80粒一塊,分為兩排,上蔽雌蛾之黃色尾毛。 |
幼蟲: |
體長約25公厘,橙黃色,頭褐色,胴部各節有多數刺毛塊,生於兩側赤色縱線,第4、5節背部中央各有黑色大毛塊1個。背部有寬縱條紋,中央為赤色之縱線,各節氣門下線處有赤紋一個。化蛹於絲質及鱗毛之繭內。 |
蛹: |
蛹體短大,黃褐色有光澤,雄蛹呈紡錘狀,雌蛹呈橢圓狀,長約12公厘,腹端有纓狀尾刺。 |
繭: |
為不規則之橢圓形黃褐色,結於寄主植物之枝葉或幹部之間隙。 |
成蟲: |
成蛾雌大雄小,體長9~12公厘,翅展開全長26~35公厘。觸角羽狀。頭、觸角及前翅皆黃色,後翅黃白色,下唇鬚黃色,較頭部長,腹眼圓而黑。前胸背部及前翅內緣及基部密生黃色細毛;腹部密毛生於冬季者成暗褐色,生於夏季者則成淡黃色或灰黃色;腹部末端有橙黃色之毛塊。 |
(章加寶。2003。台灣黃毒蛾。植物保護圖鑑系列11-葡萄保護。第16-17頁。農委會動植物防檢疫局。台北。221頁。)
危害狀:
甫孵化幼蟲集棲於葉片上嚙食,,造成許多單面表皮膜之食痕,後分散至他葉為害。至果穗抽出後集中於花絲上咬食花絲而影響授粉,但不嚙入果穗內。老熟幼蟲在被害部位結薄繭而化蛹。幼蟲體上刺毛極毒,接觸皮膚會癢紅腫。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91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噴射藥劑防治玉米螟或番茄夜蛾時,可同時防除。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291頁。葉瑩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