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莢螟
(Bean pod borer)
學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38頁。台中。229頁。)
生態習性:
年發生6~7世代,各發育期的個體周年可見。成蟲日間潛伏於莖葉間,至夜間活動,產卵於花或豆莢上,幼蟲或捲葉而食,或蛀入豆莢食害,老熟幼蟲潛入土中結繭化蛹。
(林益昇、方敏男。1999。豆菜類-豌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30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形態:
卵: |
扁平橢圓形,初乳白色後變淡褐色,長約0.7公厘。 |
幼蟲: |
體淡黃色,頭淡褐色,硬皮板黑褐色。各節有許多瘤狀黑紋並各生短毛。體長為18~20公厘。 |
蛹: |
淡黃褐色,背面濃色,翅達第4節後緣,口器、觸角及中後腳達第6腹節。體長約13公厘。 |
成蟲: |
體及翅暗黃褐色,前翅中室端有白色透明之帶狀斑紋,其內方及中室下方各有同樣的小斑紋。後翅白色半透明,外緣為暗色其寬度不一,緣毛灰褐色,但近後角為白色。體長約11公哩,展翅長約26公厘。 |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11頁。葉瑩編。)
危害狀:
成蟲將卵產於葉背、嫩莖、葉柄及豆莢上,卵期在夏季4~5天。孵化後幼蟲先在葉片、嫩莖上或花蕾上為害,或牽結葉片與豆莢,而後蛀入莢內為害種仁,每一幼蟲可危害豆莢1~3個,隨豆之種類而異,被害莢留有橢圓形蟲孔,其褐色排泄物則堆積於蟲孔外。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11-312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藥劑名稱 |
每公頃
使用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50%加保利可濕性粉劑
(Carbaryl) |
|
1,000 |
在開花時每隔7至10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加保利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
85%加保利可濕性粉劑
(Carbaryl) |
|
1,700 |
在開花時每隔7至10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加保利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不接受擴大作物範圍申請。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39頁。台中。229頁。)
|
|
|
幼蟲 |
|
危害狀 |
(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72頁) |
|
(林益昇、方敏男,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3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