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病原菌:Oidium
sp. (無性世代)
Sphaerotheca fuliginea;S. fusca
(有性世代)\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76頁。台中。229頁。)
病原生態:
本病主要發生於春秋冷涼季節,最適發病溫度為20~26℃。尤其白天乾熱夜晚冷涼的條件下,有助病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於短時間內造成病害流行。
(張清安、張德前。1999。豆菜類-長豇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5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徵:
發生於葉片與枝條等部位,主要在葉表面產生白色粉狀物,類似麵粉而得名。發病初期呈點狀散佈於葉面,慢慢變成灰白色粉狀,爾後病斑逐漸擴大連結。發病後期黃化甚至脫落,加速植株衰老。
(張清安、張德前。1999。豆菜類-長豇豆。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5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
稀釋倍
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5%三泰隆可濕性粉劑
(Triadimenol) |
0.5公斤 |
2,000 |
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10天再施藥一次,連續三次。 |
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
10.5%平克座乳劑
(Penconazole) |
0.25公升 |
4,000 |
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10天再噴藥一次,連續三次。 |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此藥劑為限制登記使用農藥,申請擴大作物範圍時應予評估。 |
24.9%待克利乳劑
(Difenoconazole) |
0.33公升 |
3,000 |
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10天再噴藥一次,連續三次。 |
1.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2.對水生物劇毒。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76-77頁。台中。229頁。) |
|
|
|
白粉病葉部病徵 |
|
|
(張清安、張德前,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豆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