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角象鼻蟲
(Coffeebean weevil)
學名:Araecerus
fasciculatus (DeGeer)
(陳東鐘、陳明昭、陳任芳。1999。根莖類-芋頭。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44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生態習性:
本蟲危害芋頭可造成3%以上產量損失,尤其在6、7月間高達16~18%,為芋重要害蟲之一。
雌蟲產卵於植物內部,產卵時產卵管自表皮插入,其產卵管完全伸出,長約3公哩,並鑽成小孔,然後每孔僅產卵一粒,產卵後在孔口以分泌物掩蓋,故甚難發現卵之存在。卵期長短與溫度有關,在30~31℃之間須3天,20℃為8天,15℃為15~18天。成蟲產卵並無定實,卵之孵化時刻亦無一定,日夜均可見幼蟲孵化。
幼蟲孵化後即向被害物內部蛀食,將殘餘粉末與蟲糞填塞其後方之隧道,漸次成長則逐日向表皮嚙食,排出黃白色粉末及蟲糞,至老熟時,將蟲糞築成堅實之蛹室。幼蟲期於溫度29~33℃需18~20天,在15~16℃平均為84天。
幼蟲化蛹於中蛹室內,初化蛹時全體呈乳白色,羽化3天前全體呈黃白色,口器、複眼變為褐色,漸次頭、胸、翅鞘、腳等變為褐色。蛹期於29℃為4天,而14.5℃為20~22天。
蛹羽化時扭動腹部,使蛹背面破裂,漸露出頭部,其次觸角、翅鞘而至全體脫出。自蛹殼破裂至全體脫出,所需時間約為26分鐘。羽化之成蟲,體色逐漸變成暗褐色,通常羽化4~6天始鑽出蛹室,自由活動交尾,通常約在3~5天即開始產卵,產卵多次,次數不均,最少10次,最多18次,平均14次,每次產卵數亦不同,最少一粒,最多7粒,平均4.8粒。
依據室內觀察之結果,年生6世代。因成蟲分多次產卵,固生活頗不整齊,在任何時期均可發現各期蟲態。每一世代所經之日數,最短為28.2天,越冬時最常為86.6天,平均為48.8天。
長角象鼻蟲之成蟲均為害儲藏農產品,成蟲飛翔能力頗強,被害物有玉米、甘薯簽、花生、咖啡、可可、各類豆莢、蒜頭、茄子、樹薯、椰子、當歸等。
(陳東鐘、陳明昭、陳任芳。1999。根莖類-芋頭。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44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林欉。1976。長角象鼻蟲(Araecerus
fasciculatus)之生活史及防治試驗。台灣農業研究
25(1):44-52。)
形態:
卵: |
橢圓形,光滑,乳白色,一端較圓,另一端細尖。長0.60~0.66公厘,平均0.61供哩,初產之卵呈乳白色,半透明,至孵化前幼蟲之各部構造從卵咳外可隱約透視之。 |
幼蟲: |
成熟時體肥壯,彎曲,多皺紋,乳白色,體表著生淡色細毛。頭部黃色,口吻粗短,大顋褐色,末端黑褐色。無腳。體長4.2~4.8公哩,平均4.6公厘。 |
蛹: |
初化蛹時體乳白色。頭、胸、腹三部區分明顯,觸角、翅及腳均裸出。複眼、大顋、翅、腳各部漸次變為褐色。前胸背板寬闊而呈半圓形,背面稍隆起,後緣平直。翅鞘微見縱溝,末端尖,後翅較前翅短1/2,兩翅均向腹面彎曲。中後胸部狹短,腹部細長,末端狹窄,背面具四列小突起,末端附著老熟幼蟲皮殼。體長3.8~4.6公厘,平均4.5公厘。 |
成蟲: |
體略橢圓形,全體各部被一層淡褐色或深褐色之絨毛。頭微向下方彎曲。複眼黑色。口吻甚短而扁平。觸角棍棒狀,11節。基部兩節粗短,第3、4節較長,末端3節膨大。前胸背約為翅鞘長之1/2,前緣狹,後緣廣闊而向外突出。翅鞘具11條凹點刻縱線,並生有淡黃灰白相間絨毛而成塊斑狀。腳細長,黑褐色,跗節淡色。脛節末端生2距;跗節4節,第1節最長,第3節短小,末端節具爪一對。腹部中央隆起。體長3.5~4公哩,平均3.8公厘。雌雄之頭、胸、翅鞘各部均相似,雌者腹部末端較為尖長,近三角形而稍下彎曲。 |
(林欉。1976。長角象鼻蟲(Araecerus
fasciculatus)之生活史及防治試驗。台灣農業研究
25(1):44-52。)
危害狀:
成蟲產卵於蒜頭表面,幼蟲甫孵化即蛀入蒜頭內危害,老熟後化蛹於蒜頭,為蒜頭貯藏上之一大害蟲。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防治方法:
蒜頭採收以塑膠布覆蓋密閉後,以55%護得勝片劑1至3片,燻蒸3天(此種藥劑毒性很強,須有技術人員在旁指導方可施用)。
(陳文雄、柯勇。1999。葉菜類-大蒜。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葉4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