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螺旋粉蝨(Spiraling  
                      whitefly)  
                      學名: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   
                        
                      生態習性   
                        本蟲寄生在葉背,偶爾在葉片表面可發現到,但為數很少。在臺灣南部整年均可見發生,1~3月受低溫影響繁殖較為緩慢,危害也較為緩和,4~5月溫度略升,其族群密度略增,6~9月因逢梅雨、雨期及高溫,密度因而大幅下降,殘存於作物基部之葉片或樹蔭底下之植物上,10月後雨量漸減,氣候轉為乾旱,其密度因而增加,11月達高峰,12月後受低溫影響其密度略減。 
                      
                      形態 
                        若蟲淡黃色分泌白色粉狀物,並隱藏在白色分泌物,用肉眼觀察只能看到一堆一堆直徑約0.5~2公分的白色粉狀物。成蟲有翅,會飛翔,全身及翅都是白色,約0.15公分。 
                      危害狀
                       
                      
                        成蟲產卵呈螺旋式排列,並分泌白色臘物覆蓋其上藉以保護,卵孵化後若蟲於葉背棲息吸食,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病,2齡若蟲以後,由體背分泌白色粉狀及絲狀物,部份粉狀物或假蛹殼散落於葉片沾於蜜露形成銀黑色之煤病,故有銀色樹變之稱,對植物之光合作用,觀賞品質影響甚大。另其白色粉臘物及蛹殼到處飛揚,對環境亦構成污染。成蟲蛻化後,棲息於葉背吸食,交尾後,於晨間活動,尋找新鮮葉片產卵。 
                      
                      發生時期
                       
                      
                        本蟲整年均可發生於本省南部均可發生,1~3月受低溫影響其繁殖較為緩慢,危害也較為緩和,4~5月溫度略升,其族群密度略增,6~9月因逢梅雨及高溫氣候,其密度大幅下降,殘存於植物基部葉片或樹蔭底下之植物上,10月後雨量漸減,   
                      氣候轉為乾旱,其密度因而增加,11月達高峰,12月後受低溫影響,其密度略減。   
                        
                      防治方法   
                        
                          
                          | 一、 |   
                          剪除並燒燬嚴重枝葉,避免成蟲羽化後繼續蔓延及感染新植之幼株。 |   
                           
                          
                          | 二、 |   
                          害蟲發生時,試用90%納乃得可濕性粉劑3000倍,每週噴1次,連續2~3次,以後視情形再施。 |   
                           
                          
                           |   
                          (溫宏治、藍啟倩,1996,農藥世界158期第35頁) |   
                           
                         
                      
                        
                          .jpg)  
                            螺旋粉蝨主要於葉背危害狀 
                            (溫宏治、藍啟倩,1996,農藥世界158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