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腐病(Black 
                      rot) 
                      病原菌:Ceratocystis 
                      paradoxa (有性世代) 
                          Thielaviopsis paradoxa (無性世代) 
                      病徵: 
                        發生在採收後運輸途中或貯售中果實上,田間較少發生。最初在果實基部的果皮上出現水浸狀斑紋,該部位果肉組織軟化,流出大量汁液,流出之汁液帶有臭酸味。在高溫下,本病菌繁殖甚速,病徵由果梗基部侵入沿果心迅速向上蔓延,有時因果實採收後用手將冠芽折斷,造成果頂受傷,病原菌由頂部侵入,而後沿果心迅速向下蔓延,果肉組織腐爛崩離,呈深黃色,而健全的果肉呈淺黃白色,兩者差異甚為明顯;病果剖開暴露空氣中,經24~36小時後,表面會產生灰白色菌絲,數日之後轉為灰黑色,故稱為黑腐病。另外因罹病後果實失水收縮而成一個黑色黴狀物。 
                      發病生態: 
                        在亞熱帶及熱帶地區,空氣中本病原菌的孢子甚多。本病屬於傷口感染,孢子從傷口發芽侵入,逐漸蔓延,分泌果膠分解酵素,使果肉組織崩潰,菌絲先產生小孢子,而後再產生黑色孢子。本菌在15~19℃之低溫下仍可存活良好,但鳳梨黑腐病大多發生在夏季。 
                      防治方法: 
                      
                        
                          | 一、 | 
                          採收、裝箱及運輸時,不可碰傷。 | 
                         
                        
                          | 二、 | 
                          生果鮮銷用的果實,採果時宜留適當長度的果柄,以刀割取,勿用手採摘,以免傷及果肉。 | 
                         
                        
                          | 三、 | 
                          採果後,果柄切口宜使之稍微風乾,切口可塗抹安息酸(Benzonic 
                            acid)或水楊酸(Salicylic acid),防止病原菌的侵入。 | 
                         
                       
                      (呂理燊,1995,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第10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