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黴病 
                      (Gray     
                      mold of persimmon)    
                       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  
           
                    病徵  
                      病菌僅感染葉片,生長季節,病原菌由葉緣侵入新葉引起葉緣焦枯,病斑初期淡綠色水浸狀,後期轉成黑褐色,可擴展成2~3cm的大病斑,患部可見輪紋狀之特徵。嚴重時,在葉片上產生急性水浸狀病斑,造成大量落葉。老葉具抵抗性。
                     
                    發病生態 
                    
                      灰黴病的嚴重發生期出現於每年四至五月。本病原菌腐生能力極強,寄主植物很多,除柿樹外,包括草苺、花卉、蔬菜等,在各種植體殘株上均能存活生長。病原菌可藉由菌核構造潛伏果園或經由田間其他寄主上之產胞,直接由風媒傳播感染柿樹新葉,若遇低溫高濕之適當環境下,發病轉趨劇烈,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落葉,病葉上並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作為第二次感染源。分生孢子藉空氣、雨水傳播。 
                    防治方法 
                    
                      
                        | 一、 | 
                        每年基肥的施用應控制含氮量,由於灰黴病菌主要感染嫩葉,而氮肥過量會造成新葉遲緩成熟,使灰黴病易於大發生。 | 
                       
                      
                        | 二、 | 
                        在每年四至五月主要發病期,遇寒流降雨而可能形成低溫高濕環境時,宜以藥劑防治。參考藥劑:田間藥劑試驗以50%免克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效果較佳。 | 
                       
                      
                         | 
                        (柯勇、黃振文、童伯開、劉添丁、鄭明發,1993,落葉果樹病蟲害圖鑑第65頁)         
                         | 
                       
                     
                    
                      
                          | 
                         | 
                          | 
                       
                      
                        
                          柿灰黴病菌之分生孢子梗與分生孢子 
                          (柯勇、黃振文、葉金彰、童伯開、劉添丁、鄭明發,1995,落葉果樹病蟲害圖鑑第66頁) | 
                         | 
                        
                          柿灰黴病的病徵 
                          (柯勇、黃振文、葉金彰、童伯開、劉添丁、鄭明發,1995,落葉果樹病蟲害圖鑑第6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