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褐根病
                       病原菌:Phellinus     
                      noxius    
             
                    病徵 
                      
                     
                      外觀病徵:初期出現枝枯、提早落葉現象,枝葉稀少,葉片下垂,樹勢逐漸衰弱,約數年後死亡。有時樹勢急速衰弱,病株葉片黃化於數日內脫落殆盡,約病徵出現後2-3月後整株枯死,稱急性萎凋。 
                      根部病徵:病菌於土壤中的根部侵入感染,掘開土面可見根部表面長有褐色菌體,並沾黏土粒,顯得十分粗糙,為本菌特徵。切開患部,新罹病之皮層黑變,數月後木材完全白腐,病組織內長有褐色網紋狀菌絲,十分容易辨認,此時罹病株根部之表皮,十分容易剝離。 
                    發病生態 
                      本病害主要靠健株根系與罹病株之病根交錯接觸而傳播。酸性土壤及土壤在高濕之環境下較易發病。本菌寄主範圍廣泛。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半年以上,在植株罹病死亡根組織內,至少可存活五年以上。 
                    防治方法 
                    
                      
                        | 一、 | 
                        病株枯死後,掘除枯死的根部,並予以燒毀。相鄰之健株及病情輕微之植株,土壤施用有機質、尿素(提升土壤酸鹼值,並使樹勢強壯,而尿素同時有殺菌之效果)、並於果實非生產期,灌注藥劑,如三泰芬、或撲克拉、或銅劑。 | 
                       
                      
                        | 二、 | 
                        新墾殖地種植果樹時,或果園重植時,必須將殘株之樹根(無論染病與否)完全掘除,以免成為病菌棲息之場所。 | 
                       
                      
                         | 
                        (安寶貞提供)         
                         | 
                       
                     
        
          
                    
                      
                        2.jpg)  | 
                         | 
                        .jpg)  | 
                       
                      
                        
                          罹患褐根病之柿樹根部,病根上長有褐色菌體 
                          (安寶貞提供) | 
                         | 
                        病原菌之形態 
                          (安寶貞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