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粉病(powdery   
                      mildew)  
          
                     病原菌:Uncinula    
                    necator  (Schwein.) Burr    
                     
                    病徵:
                     
                      葉、卷鬚、枝條及果實均可被害。初期為白色圓斑,上有粉末狀分生胞子堆,末期滿佈全葉成暗灰色,如灰塵沾污一般,葉片大多發生在上表面,罹病葉極易脫落。被害枝條,罹病處形成不規則圓斑,未期變黑褐色焦斑,影響枝條飽滿度,嚴重時甚至造成蔓割型病徵。果實罹病時,初期著生白粉,末期則呈暗灰色,使果皮呈褐色污斑,被害部果實組織發育停止,長大後裂果。
                     
                    發病生態與時期: 
                      本病多發生於中溫晚間高濕環境下,尤以通風不良的果園受害較烈。多發生於春秋二季,在冬季偶而可發現本菌之有性世代。依靠分生孢子傳播。夏果5月中旬至6月下旬,冬果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發生。 
                     (郭克忠,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B56頁) 
                    (植物保護手冊(1998)第352頁)
                    
                    
                      
                          
                          幼果上病徵 
                          (郭克忠,1988,農藥世界64期95頁) | 
                         | 
                          
                          成熟果上病徵 
                          (郭克忠,1988,農藥世界64期95頁) | 
                       
                      
                          
                          枝條上病徵 
                          (郭克忠,1988,農藥世界64期95頁) | 
                         | 
                          
                          葉片上病徵 
                          (郭克忠,1988,農藥世界64期9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