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研發「馬尾藻底層藻場建置技術」,在「淨零排放」政策上將扮演「增匯」角色,並提供頭足類優質的「產房」。
本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為改善及營造已劣化的海洋生物棲地,投入「人工藻場建置研究與應用」,近期已完成中國半葉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 var. chinense)及粉葉馬尾藻(Sargassum glaucescen)2種藻苗附苗於藻磚上的技術開發(圖1及2),且外移至澎湖菓葉的天然海域使其形成底層藻場(圖3),藻體成長過程中可吸收大量的CO2,在「淨零排放」的政策將可扮演「增匯」之效益(圖4),唯在繁殖期結束後藻體便開始脫落與分解,故目前對其增匯效益尚有疑議。倘若能在藻體尚未萎縮脫落前,將藻體採收製成家禽飼料(具降低飼養牛群溫室氣體甲烷之排放)或提供生技產業萃取機能性成分(褐藻醣膠),以馬尾藻所建置的底層藻場,將可成為國內重要碳匯來源之一。底層藻場未來在政府的「淨零排放」政策的推行下,也將扮演重要「碳匯」的角色。
另外在所建置的底層藻場,也成功的誘引虎斑烏賊(Sepia pharaonis)在所培育的粉葉馬尾藻藻體上產卵(圖5),未來可提供頭足類作為優質的「產房」。軟體動物的頭足類有許多是具經濟價值的漁業生物,如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 lessoniana)或虎斑烏賊等,牠們喜歡在生物基質如馬尾藻或是軸孔珊瑚上產卵(圖6及7)。但隨著棲地的劣化,可供頭足類產卵環境也逐漸減少的情形之下,當產卵無處可選擇時,牠們只好將卵團產在非天然基質,如廢棄的漁具上,但孵化率可能因此而降低,進而影響到這些頭足類的族群量(圖8)。未來可經由建置馬尾藻底層藻場技術,在適當的海域進行底層藻場的建置,其對頭足類族群的資源增裕應該會有正向的發展。除此之外,馬尾藻藻場具有多層次的空間及具有豐富的食物來源,是海洋生物重要的「產卵場」、「輔育場」及「覓食場」,對漁業資源也具有增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