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瓊姿、李茂盛
雲林縣養兔生產合作社有兩位社員之兔場,在5月2日及12日經分別飼餵台中某家飼料廠的同批飼料後,於第二天開始發生兔隻死亡;且於第三、第四天開始有大量兔隻發生暴斃。經送往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解剖後,該所所長劉培柏博士指出係因感染"兔隻出血症"所致。為使臺灣養兔農友對此「兔隻殺手」有進一步認識,茲將此病症概況介紹如下。
兔隻出血性疾病(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係在1984年第一次發生於中國大陸江蘇省的無錫,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隨後於1985~1986年間則普遍流行於大陸地區,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到1987年復蔓延至歐洲大陸,現更已傳至美洲,成為一種世界性之兔流行病。
該病係為一急性病,二月齡以下之兔隻幾乎不感染,僅感染成兔,發病癥狀主要為高熱與發生出血性敗血症為主。野兔則可在實驗室中經人工感染而發病,本病具高傳染性和死亡率(90%或以上),且病原體屬於細小病毒科,稱為rabbit hemorrhagicdisease virus(RHDV)。受感染兔群之分泌物或排泄物均可為感染原,且其疫情可達數天甚至數週;其傳染途徑主要是接觸傳染,如工作人員即可能為傳染媒介;然研究結果顯示昆蟲或齧齒類動物似無傳染能力。
在臨床症狀上,於實驗室感染的潛伏期約為16~24小時,然亦有達3天者。感染甚急性形之兔隻,通常於感染後數小時內即死亡,故不易見其症狀。感染急性型兔隻,則有體溫昇高(40.5~41℃),並發生厭食、沈鬱、呼吸困難、鼻孔流出泡沬至窒息之症狀;頭部後彎且時而尖叫的現象,通常此類兔隻約於72小時內即會死亡,且屍體呈現僵直、鼻孔流血與咽喉氣管瀰慢性出血等現象。一般而言,依病畜發病的特異性(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以及很短的病程),不難分別出係因RHD感染或其他傳染病原所致;且經由其特殊的出血性氣管性肺炎病徵亦可作為診斷的依據。
感染兔之組織經福馬林(Formalin)處理後製成之疫苗,對此殺手病具良好防疫效果,兔隻在接種此疫苗後3~5天即可產生免疫力,且其抗體可維持8~10個月。由於此種不活化組織疫苗的有效防疫力,致該病於中國大陸在1986年起已大致被控制住,目前僅偶有散發性或小區域之病例發生。此外抗血清的應用一般亦被認為有其效力,通常以0.2ml劑量來保護兔隻,抵抗病毒的攻擊。養兔農民若郤有效防止已感染兔群之散播,除需嚴密隔離病兔群外,接觸病兔的工作人員之全身及其衣服、鞋襪均應清洗與消毒,病兔接觸過之器具及設備亦應嚴格消毒,同時必須避免病兔場的工作同仁拜訪其他兔場,以防病毒之傳播。
資料主要來源:
NIANXING-DU,1990.
Dtsch.tierarztl.Wschr.97,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