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植株需光性很強,在生長溫度偏低時,若光線不足更是雪上加霜。尤其在花芽發育期時期發生,會使開花嚴重受阻。花芽的發生始於第三片葉子,至第6-7片葉子出現時完成。因此,由第三片葉生長之初到開花期,光線要儘可能足夠。避免種植密度太高或栽培圃受到周圍樹木、建物等遮陰。花芽發育早期的光線不足,會使花序消失,盲芽現象。如在第5-7片葉抽出時發生,則會造成小花枯萎,花朵數目減少。
炎夏遮陽傘—夏季遮陰技術
高溫常造成節間短、葉片密生、維管束老化、吸水不良、瓶插壽命短、顏色淺、花徑變小、開花品質不良等等現象,高溫下品質不佳除品種本身不適合外,一些耐高溫的品種也常因外在溫度過高而造成開花品質不良,在夏季進行遮陰處理,可降低溫度改善切花生產品質,尤其切花品質通常定位於切花長度、外觀葉色、遮光下可增加唐菖蒲花梗長度、花苞數、葉綠素,減少葉片黃化及焦枯現象延長瓶插壽命,增加整個切花的視覺感觀。利用遮蔭處理唐菖蒲10個品種在不遮蔭下其切花品質差、葉片易黃化、瓶插壽命短。遮蔭處理者可降低黃化現象,延長瓶插壽命。
唐菖蒲是一種對光利用率很高的植物,長期的遮光處理對開花率下降的程度較短期遮光處理者嚴重,唐菖蒲在四至六葉期間,對光強度極敏感的,弱光會使開花率及花穗上的小花數減少,株間的相互遮蔭會造成開花率的下降,而品種間對光度的敏感度亦有所不同。
唐菖蒲夏季遮蔭栽培技術主要方法是比較夏季露天栽培及使用12%綠色遮蔭網栽培方式種植唐菖蒲,建立唐菖蒲適合遮蔭之基本資料,促進植株生育及提高切花品質,使生產者獲得更大利潤。
露天與遮蔭處理對唐菖蒲生育情形有顯著之影響,遮蔭栽培狀況下其花莖長度較長。葉片品質較佳,並可減少葉面發生壞疽現象,不同葉齡進行遮蔭處理,以4~5葉齡效果最佳,可供農民栽培時參考,符合經濟效益。
遮蔭栽培技術相較於原先之慣行栽培法,第一年因所需材料成本費(含錏管、遮蔭網等)每公頃需二十萬元,故每公頃增加收益可達十萬元,所需材料可重覆使用,所以第二年後每公頃可達三十萬元,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民所得,降低栽培風險,賣到好價錢的機會相對較高。
亮不亮有關係—電照栽培
供試之30個唐菖蒲品種,進行夜間電照處理,以究日長效應在臺灣冬季栽培唐菖蒲時對其生育之影響,其結果簡述如下:長日與短日處理對唐菖蒲生育有顯著之影響,長日狀況下其花莖長、花蕾數與切花之開花率、鮮重及瓶插壽命等各項均較短日處理者有極顯著促進效果。惟插穗期與採收期會延遲而較慢收穫7-12日。但此等結果亦因品種而異,所以需慎選品種。選拔優良之切花品種,已篩選適合台灣電照之品種如Hounting Song,Wig’s Sensation,Fidelio,Massagni,Advance Red,Invitatie等,可供農民栽培時參考,符合經濟效益。
唐菖蒲之品系中,有對光照反應敏感與鈍感之分別,而於日照時數不足期間栽培唐菖蒲,採用對光較不敏感之栽培之品種,是為改善上述缺失方法之一。諸多文獻亦指出,於光照較不足之冬季栽培唐菖蒲,採用較低之栽培密度或採用較大之球莖,亦可獲得同樣之效果。唐菖蒲在長日狀況下,雖會延遲收獲,但可增進開花、增加花蕾數和促進花莖長度。因而在以色列及澳大利亞等地,有人於冬季夜間採行電照處理,以促進其開花率,並提高切花之品質。利用夜間電照長日處理配合不同大小球莖,找出二者之間最佳之配合方式,有效改善臺灣冬季生產唐菖蒲之缺失,適當葉齡配合日長效應以促進植株生育與提高切花品質,使生產業者獲得更大利潤。
臺灣主要唐菖蒲生產為秋、冬季,因農曆年節其間,市場花需求量大,生產者較能獲利,本試驗利用夜間連續電照暗期中斷方式,其植株生育與切花之品質皆獲致相當促進效果,惟收獲期延後。今後冬季栽植唐菖蒲倘能針對品種、球莖大小及種植密度、電照葉齡、電照時期,加以選擇配合長日處理之電照方式,對唐菖蒲之栽培與高品質切花之生產會有莫大助益,並且靈活調適上述諸因素,實施產期調節工作,將使唐菖蒲之栽植不受氣候因子所限制,生產者即能獲得較大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