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黴病(Botrytis blight)
病徵:
唐菖蒲之葉、莖、花及球莖均可受害。葉部呈現之病斑有三種類型:
1.直徑約2公分左右之褐色圓形至橢圓形大病斑
2.外圍紅褐色內層淺褐色之小病斑
3.針頭大小之銹褐色斑點;嚴重受害時葉片黃化枯死,病斑上通常會覆蓋一層灰色黴狀物。莖基葉鞘受害時呈褐化軟腐,罹病部位產生灰色黴狀物,並產生黑色菌核。
花器受害時,初呈水浸狀退色小斑點,隨即轉呈淡褐色,並隨著病斑擴大變成暗褐色軟腐,病斑上亦可見灰色黴物。球莖受害時,表面產生水浸狀近圓形凹陷斑,並逐漸軟腐。
莖部病徵:
莖基葉鞘受害時呈褐化軟腐。
花部病徵:
花朵罹病初期產生白色小斑點,隨即轉呈淡褐色,並隨著病斑擴大轉成暗褐色,嚴重時整個花朵呈水浸狀腐爛。
球莖病徵:
球莖受害時,表面產生水浸狀近圓形凹陷斑,並逐漸軟腐。若遇高濕度時病斑上極易發現灰色黴狀物,為本病病原菌之分生胞子,其上著生黑色小顆粒,為病原菌之菌核。
病原:
灰黴病菌Botrytis gladiolorum Timmermans分生孢子簇生於分枝的分生孢子梗頂端,無色單胞,卵形至圓形,大小為10~22X8~13um;菌核呈黑色,圓形至不規則形,大小約3~6mm左右,叢生於寄主組織表面。有性世代為Botryotinia draytomii (Buddin & Wakefield) Sever,子囊盤黃褐色,直徑2.5~5.0mm,柄長可達12mm;子囊圓筒形,子囊孢子無色,橢圓形,大小12~17X8~10mm。
發生生態:
主要發生之時期為晚冬至初夏,尤其是低溫高濕之季節為害相當普遍且嚴重。除為害田間栽培之植株外,亦可為害貯運期間之切花。病原菌以菌絲或菌核在球莖和其他病株殘體土壤中越冬。菌核於晚冬季節萌發,釋放孢子,於植株葉片上發芽並侵入感染。泠涼、潮濕的環境條件下,適合本病之發生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做第二次的傳播為害。植株受病毒為害時,或氮肥施用過多,均增加葉片的感病程度。
防治:
1.清園:
於栽植前應將田間之雜草及植體殘渣澈底清除,以度絕初級感染源。
2.種球消毒。
3.發病前或初期噴施化學藥劑。藥劑防治方面植保手冊推薦:
(1)5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發病初期開始每隔 7天噴施一次,連續3 ~5次,本藥劑試驗時加展著劑出來通CS-7,3000倍。
(2)75%快得保淨混合可濕性粉劑500倍。
(3)50%免克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發病初期開始每隔 7天噴施一次,連續3 ~5次,本藥劑試驗時加展著劑出來通CS-7,3000倍。
4.耕作防治:
(1)種植前,必須把殘株收拾乾淨,做好田間衛生工作。
(2)本病多發生於低溫多濕季節,如何降低栽培環境中之濕度,成為防治本病 之重點,因此避免於黃昏或清晨大量用水,以降低濕度,以稍高溫且低濕度之空氣取代高濕空氣,或於栽培空間灌進乾空氣等均可降低灰黴病之發生。
(3)選擇健康種球並加以消毒,及加強栽培管理,以提高植株之抵抗力,亦不失為一有效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