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成蟲:體長 0.8-1.3 mm,蟲體黃色,翅白色,休息時翅呈屋脊狀置於背部。
卵:紡錘形,淺黃綠色,老熟時轉為淺棕色,長約 0.2 mm,卵成豎立狀固著於葉上。
若蟲:第一齡若蟲長橢圓形,尾端較尖,淺綠色,半透明,具足及觸角。第二、三齡若蟲形態與第1齡若蟲相似,但足及觸角退化。第四齡若蟲紅色眼點清晰可見,老熟時更可見體內將羽化的蟲體。
危害概述
成蟲及若蟲群集於葉背吸食植株營養液,嚴重時造成葉片黃化。成蟲及若蟲均會分泌蜜露,可誘發煤煙病,在葉片上會影響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生長受阻,在果實上危害則嚴重影響外觀。另外為病毒之媒介昆蟲,生育期罹病之植株,其新葉葉緣會捲曲,伸展不良,整體植株生長不良、矮化,結果初期罹病,則會影響果實之成長及品質。
防治方法
一、種植前的田間衛生:種植前的田區整理是降低銀葉粉蝨蟲源的基礎工作,尤其是清除田區周圍的雜草。因為銀葉粉蝨能夠棲息在雜草間,若能在種植前降低銀葉粉蝨的族群數量,便能避免於幼苗期即受到其危害。
二、保持田間環境通風:銀葉粉蝨屬於體型細小的昆蟲,雨水與風對其生存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植株間應避免葉片過於茂密,成為銀葉粉蝨最佳藏匿處,而藉由清除老葉保持田區通風,也是防治銀葉粉蝨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時除可降低銀葉粉蝨的族群密度外,亦能方便防治藥劑的施用。
三、非農藥防治:除了上述兩種方式降低銀葉粉蝨族群密度外,藉由銀葉粉蝨的趨性與天敵,亦可降低銀葉粉蝨的密度。銀葉粉蝨對黃色有趨性,因此於田間懸掛黃色黏板可誘殺銀葉粉蝨成蟲。另適時釋放銀葉粉蝨的天敵亦能達到壓制其族群密度的效果,包括:捕食性天敵有草蛉、小黑粉蝨瓢蟲、椿象與卵形捕植蟎等,寄生性天敵有東方蚜小蜂與淺黃恩蚜小蜂,而微生物天敵有蠟蚧輪枝菌與白殭菌等。
四、藥劑防治:目前銀葉粉蝨的主要防治工作仍以噴施藥劑為主,但其噴施方式有些不同,由於銀葉粉蝨棲息於葉背,因此防治藥劑需噴施於葉背才能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為達到適時防治及節省藥劑成本,可藉由黃色黏板誘引或翻葉調查銀葉粉蝨的數量,以決定防治藥劑噴施的時機。雖然同樣是針對銀葉粉蝨,但是在不同作物上可使用的藥劑種類有差異。目前植物保護手冊上有登記或延伸防治銀葉粉蝨藥劑的作物類別有葉用甘藷、瓜類、胡瓜、洋香瓜、冬瓜、茄科、番茄、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芥藍、豆科豆菜類、毛豆、菊科蔬菜、蕹菜、菠菜、秋葵與觀賞花卉等。由於銀葉粉蝨容易對防治藥劑產生抗藥性,因此應選擇不同殺蟲作用機制的藥劑輪流施用,以達較佳防治效果。另外,依照藥劑種類不同而有不同安全採收期,可供農友在不同時間點的施藥參考,相關施藥方法與注意事項請詳閱藥劑包裝上的說明或植物保護資訊系統。
資料來源: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 | 病蟲害資料庫、《花蓮區農業專訊第七十六期-銀葉粉蝨之生態與防治技術》
圖片來源: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lverleaf_whitef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