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成蟎:初蛻皮之雌成蟎體呈黃綠色,體背左右兩側各具一大形深色斑點。體色有逐漸加深現象,可由綠色變為墨綠色,至死亡時幾成黑色。體長為 0.47 mm,體寬 0.35 mm。鬚肢跗節端感覺毛約長為寬的 2 倍,體背具 13 對細長之刺毛,3 對為在前體部,10 對位在後體部。雄成蟎體長為 0.34 mm,鬚肢跗節端感覺毛長約為寬的 2.5 倍,體末端腹面具 4 對殖肛毛,陰莖頸部向上彎曲與幹部約成 90 度,末端瘤節較頸部略寬,頂端弧形,前後均為銳角狀,瘤節約與幹部平行。
卵:球形,初期卵略呈渾濁之灰白色,之後卵殼硬化具光澤晶瑩,漸呈半透明狀,卵內胚胎發育近完熟時, 可呈現兩紅色眼點,卵色由黃色而轉橙紅色。
幼蟎:胚胎發育完熟後,由背部之卵殼頂裂,然後全部軀體脫出,具足三對。初孵出時體呈淡紅色,取食後隨即轉變為綠色,漸由淡綠而至深綠色。體背兩側各具一深色斑點。
前若蟎:具四對足,體背兩側各具一深色斑點,較幼蟎體大,此時期無法區分性別。
後若蟎:具四對足,體背兩側各具一深色斑點。較前若蟎為大。此期個體與成蟎相近似,僅在大小及生殖器上可區分。雌雄個體已能分辨;雌性個體呈橢圓形,雄性者成盾形,前寬而後窄。
危害描述
二點葉蟎或赤葉蟎通常棲息於葉背,當密度高時部分會移至葉面,偶有發生於花或果實,一般多沿葉脈或凹陷處產卵及吸食為害,被害部位初期呈白色斑點,密度高時葉片全面被害成黃化或褐化狀,枯萎而致提早落葉,影響植株生長勢,影響產量及品質。蟎體體型微小、可借風遷移,且怕雨、喜乾燥,好發於乾旱季節。
防治方法
葉蟎類對化學藥劑極易產生抗性,故應採取多種防治措施,切勿完全依賴化學藥劑,有效可行的方法概述如下:
(一) 田間衛生:清除田間雜草、殘株、落葉,減少其發生源。
(二) 耕作防治:實行輪作,合理施用肥料和灌溉,增加植株對葉蟎的抗性,降低其為害。
(三) 化學防治:先瞭解葉蟎的發生生態,進行早期防治,選對天敵安全的藥劑輪流使用,並將藥液均勻噴至植株間,尤其要噴及葉背。更多推薦藥劑請見植物保護資訊系統。
(四) 生物防治:對二點葉蟎有利用價值的天敵有捕食性天敵,如法拉斯捕植蟎(Amblyseius fallacies )、長毛捕植蟎(A. lonGISpinosus )、溫氏捕植蟎(A. womersleyi )、智利捕植蟎(Phytoseiulus persimilis )、羅氏小黑瓢蟲(Stethorus loi )、黃角小黑隱翅蟲(Oligota flavicornis )、基徵草蛉(Mallada basalis )、六點薊馬(Scolothrips sexmaculatus )、印度食蟎薊馬(S. indicus )及小癭蚊(Feltiella minute )等。
資料來源: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 | 病蟲害資料庫
圖片來源:病蟲害資料庫-李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