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雌蟲製片後體長0.8-1.1 mm。體褐色。觸角褐色,第3節及第4節前半與第5節基部一圈較淡。前翅淡褐。足褐色,脛節末端及跗節較淡。 頭小,長寬約相等,單眼前毛1 對,單眼間毛1對,位於前單眼後方,單眼三角區外。複眼後有橫紋。觸角7 節,第3、4節有叉狀感覺錐。小顎鬚3節。 前胸後緣較前緣寬,左右後緣角各生有2支長毛,內緣有一排短毛,5對或6對者最普遍,少數4對。後胸背板有紋刻。前翅末端向前彎,前緣毛20 -25支,脈毛短小,上脈毛基部6-8支,末端3支,下脈毛5-8支,排列愈向末端間 距愈大。跗節2節。 腹部第1-8背板有橫紋,各節後緣 有三角形之齒突,第8節梳毛完整,第 10背板縱裂完全。腹板有附毛。 雄蟲有長翅型與短翅型,長翅型者比雌蟲體小而色淡,頭胸黄褐,腹部淡褐色。觸角第1、2節淡黃,不比第3節色深,其餘各節與雌蟲相同。腹板3-7節有小而圓形之腺室。短翅型者體褐色,觸角顏色與雌蟲相同。翅退化,只餘翅芽。
危害概述
主要危害花部,成蟲與幼蟲在尚未展開與已展開的花瓣夾層間穿梭,於花瓣表皮組織上銼傷並吸食其內細胞汁液,使花瓣被害部細胞萎縮或壞死,形成不規則狀的斑點,中心呈黃褐色或黑褐色,周圍灰白色,此種癥狀在顏色較深的花上尤其容易發現。雌成蟲以產卵管插入花瓣組織內產卵,此種傷痕亦隨花瓣伸展而發展成圓形斑點狀疤痕,於花瓣展開後更形明顯。此外,眾多的蟲體本身,以及產生的蛻皮、排泄物等,即已造成花卉觀賞價值上的重大缺陷,並且因為不易徹底清除,成為切花外銷檢疫上的一大障礙。
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法:清除設施內、外雜草,消滅本種害蟲之寄主植物,以減少其危害。
2. 物理防治法:設施內懸掛藍色或黃色誘蟲黏紙,誘黏成蟲並可偵測其發生。溫室休閒期間,加溫至 39℃ 以上,維持 2-3 天,可以有效殺死薊馬。
3. 化學防治法與物理防治法併用:薊馬嚴重發生時,除噴施藥劑外,可利用溫室休閒時期將溫室空檔一段時間 (約 7 天),使薊馬因無食物而死亡,以清除溫室內殘存之薊馬。
(1) 捕食性天敵:小黑花椿象、盲椿象、大 眼椿象、擬刺椿象、草蛉、捕植蟎等。
(2) 寄生性天敵:寄生蜂、蟲生真菌、蟲生線蟲等。
資料來源:《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
圖片來源:Envu Global | Ornamental Insights – Managing Thrips
(https://www.us.envu.com/turf-and-ornamentals-management/production-ornamentals/ornamentals-insights/managing-thr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