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6
國內現今使用之甜菜夜蛾核多角體病毒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由埔里滿天星園發現之病蟲體內分離到,經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該病毒外形為不規則且大小不一的多角體,在每一病毒粒子中含有1至6個長桿狀之核蛋白鞘,其中以含2-4個最常見。由於甜菜夜蛾核多角體對甜菜夜蛾幼蟲具專一且高之致死作用力,頗具開發成為微生物殺蟲劑之潛力,但該病毒需以活幼蟲體進行繁殖,量產成本頗高。收獲之病毒經打碎過濾,裝瓶後冷凍備用(冷凍可長久保存)。
核多角體病毒的致病機制,主要是被昆蟲食入後,在蟲體內的中腸鹼性環境下溶解,釋出其中包含的病毒粒子。這些病毒粒子的外膜會與中腸上皮細胞微絨毛融合,使病毒核酸被送至細胞核,進行核酸複製產生新的子代病毒。當多角體蛋白量增加後,可包住留在細胞核內的病毒粒子,而形成包埋體病毒,待細胞裂解後釋出蟲體外,這種釋放至外界環境中的包埋體病毒,可再感染其他昆蟲而誘發昆蟲間的流行病,而達到實際有效控制農業害蟲的目的。病毒的傳播方式除藉由接觸感染外,也可經由母代傳給子代,大面積之連續使用能使防治作用發揮至最大。由於核多角體病毒之殺蟲原理與一般化學殺蟲劑作用不同,兩者配合輪用或混合使用,均可降低甜菜夜蛾對化學性殺蟲劑產生抗藥性,延長藥劑使用壽命及確保防治效果。因病毒對紫外線敏感,應選擇傍晚或陰天時施用,避免紫外線破壞其殺蟲活性。添加尿酸等紫外線保護劑雖具保護作用,但成本過高並不適用,反不如以溫、網室等設施等植培措施配合方便,田間施用時添加展著劑(Bivert)也有增效作用。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6%
我喜歡:18%
很實用:3%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2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洛奇亞(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9/03/25
好知識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30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