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灣中南部(如彰化、屏東、高雄及臺南等)開始以網室結合光照調控技術(light manipulation techniques)進行百香果栽培,不僅能避免部分天候與病蟲害問題,也利用人工光週期調節,達到調節產期、提早生產的效果,使百香果可在2月至5月即開始採收,栽培面積已達約100公頃。
傳統上,臺灣百香果的採收期約自6月持續至翌年2月。然而,透過夜間補光(night-breaking)技術,產業已成功推動百香果的反季節生產,使採收期向前延伸至2月至5月。百香果開花主要受到光週期(photoperiod)與溫度的影響,在成熟節位的腋芽分化為花芽後,仍需長光照日數及適溫,才能持續完成花蕾發育。透過夜間補光打破短日限制,可促進秋至初春的開花發育,有效提升反季產量。
此種方式除了提高全年總產量,也增加了非傳統產季的供果穩定性,使市場供應更具連續性與競爭力。未來,若能依不同品種及溫度需求,進一步精細設計專屬光照策略,將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並強化產期調節的精準度。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0%
我喜歡:0%
很實用:10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