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細蹣
(Yellow rice borer)
學名:Steneotarsonemus
spinki Smiley
(羅幹成。2003。稻細蹣。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75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生態習性:
分為卵、幼蹣、蛹、成蹣四期,幼蹣及成蹣可由飛蝨產卵痕或螟蟲之蛀入孔潛入葉鞘內。完成一代所需日數約為10~35天。
形態:
卵: |
卵形,灰白色,卵殼表面略具光澤。 |
幼蹣: |
出孵化之幼蹣呈乳白色,半透明,腹末端呈三角形膨大狀,取食生長發育後,此部即告消失。 |
蛹: |
蛹期雌雄可辨,雌蛹細長,雄蛹末端膨大,體均呈灰白色,至脫皮前略呈褐色。 |
成蹣: |
雄成蹣體呈龜形,其腹末具有鋏狀後足;雌成蹣體呈長卵形,腹末之後足細長。 |
(羅幹成。2003。稻細蹣。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76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危害狀:
稻細蹣性喜危害水稻之葉鞘內層表面,隨著水稻之生育及被害葉鞘之不適寄生,而有向上遷移為害之習性,至水稻孕穗期稻細蹣即大量遷至劍葉葉鞘內側危害,由於其體表常附著水稻葉鞘腐敗病菌
(Acrocylindrium oryzae Sawada)
之孢子,而經由其口器取食之傷口,水稻葉鞘腐敗病菌即侵入傷口而致病,由於稻細蹣和水稻葉鞘腐敗病雙重之為害,使稻穗產生不同程度之危害狀;如穀粒褐化,穀粒不充實,穗頸矮化,並顯著成扭曲狀,穗重及千粒重顯著下降,嚴重影響水稻之產量及品質。在水稻抽穗後,稻細蹣亦可侵入穀類內側危害,影響穀類之發育。
(羅幹成。2003。稻細蹣。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75-176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防治方法:
一、 |
水稻收穫後,稻草徹底焚毀,以殺除稻草內殘留之稻細蹣。 |
二、 |
稻樁及再生稻為稻細蹣傳播之橋樑,宜提早犁田翻入土中,並經15日之進水處理,然後再行插秧。 |
(羅幹成。2003。稻細蹣。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79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