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稻作-水稻

 
項目符號

水稻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一點大螟
二化螟
大螟
小稻蝗
白星椿象
白背飛蝨
長角麥蚜
南方綠椿象
負泥蟲
細針緣椿象
斑飛蝨
黑尾葉蟬
黑椿象
電光葉蟬
臺灣蜘蛛緣象
臺灣鐵甲蟲
瘤野螟
稻心蠅
稻水象鼻蟲
稻苞蟲
稻細蹣
稻象鼻蟲
水稻薊馬
褐飛蝨
樹蔭蝶

 

長角麥蚜 (English grain aphid)

學名:Macrosiphum akebiae Shinji

(鄭清煥。2003。長角麥蚜。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12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生態習性:
  本蟲具多態性,同一雌蟲可胎生有翅及無翅蚜,全年均呈孤雌生殖。若蟲脫皮變成蟲,每十數天即可完成一世代,無嚴格越冬現象。於乾旱季節發生密度較高,通常於二期作後期發生較嚴重。

形態:

若蟲:

初生若蟲淡綠色,觸角及足均透明,取食後體色轉為綠色或淡黃色,複眼紅色,觸角6節。成長若蟲體長2.12.2公厘。

無翅胎生雌蚜:

體色隨季節變異,冬春為深綠,其後隨溫度增高而轉淡綠,夏季為淡黃綠色,十月後轉為淡綠,至十二月低溫又轉為深綠。複眼深紅,胸部背面兩側有暗褐色斑紋。腹背兩側各有6個暗褐色斑點。觸角六節,與蟲體等長或略長,第三節基部有圓形感覺器04個,第五、六節各一個。腹管黑色,其長度約為管中央部位之10倍,管之末端具網狀紋。尾片為淡黃色,其長度約為腹管之三分之二,兩側各具毛3根。體長2.32.9公厘。

有翅胎生雌蚜:

體長1.42.8公厘,頭胸部多呈暗綠色,複眼赤褐。頭部額瘤顯著,向外分開。觸角暗褐色與蟲體等常或略長,由6節組成,第三節有感覺器618個,第五、六節各有一個。腹部綠色至黃綠色,有時桃紅色,背側各有4個褐色斑紋。翅透明,翅脈淡綠。足及腹管顏色與無翅雌蟲相同。尾片與腹部同色,每側具毛45根。

(鄭清煥。2003。長角麥蚜。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12-113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危害狀:
  長角麥芽之成蟲及若蟲均以刺吸式口器於嫩葉、嫩莖及幼穗吸食養液,在水稻生育初期,成蟲及若蟲都群集於葉背或嫩莖上為害,被害部呈現黃色小斑,影響植株發育,密度高時可導致稻株黃化枯萎,在抽穗期後,被害嚴重者多莠而不實,若結實其品質及產量亦受顯著影響。除直接為害外,蚜蟲所分泌之蜜露可誘發煤污病,影響稻株之光合作用,而導致榖粒不充實外,並使稻穀褐變,影響稻穀之商品價值。

(鄭清煥。2003。長角麥蚜。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12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防治方法:

一、

清除田邊禾本科雜草以減少蚜蟲之孳生源。

二、

蚜蟲天敵種類繁多,主要者有瓢蟲(如龜紋瓢蟲、七星瓢蟲等)、食蚜蠅、寄生蜂、草蛉、蜘蛛、步行蟲和寄生菌等。在發生密度低時,天敵可自然控制其族群發生。

三、

目前尚無推薦藥劑於防治長角麥蚜,可選擇與瘤野螟或斑飛蝨共同防治。

 

(鄭清煥。2003。長角麥蚜。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114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長角麥蚜危害狀
(鄭清煥,1988,台灣農作物主要病蟲害彩色圖鑑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