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腐病
英名:Blossom rot
病徵:
主要感染花器。初期花瓣上出現水浸狀不規則形之病斑,以後病斑逐漸擴大,致使花朵呈畸形開放,病斑部並逐漸轉為淡褐色至黃褐色,同時漸呈萎凋狀,濕度高時病斑部可見白色之菌絲,其上著生褐色至黑褐色之顆粒,乃病原菌之分生病後濕度降低,則病斑部呈淡褐色乾縮,待濕度高時再行產孢。發病嚴重時,整朵花朵呈水浸狀萎凋,總致整園花朵如同盛花後之凋謝狀。若花苞罹病時,則呈黃褐色水浸狀萎凋,無法開放而提前凋謝。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結合菌綱( Zygomycetes
)毛黴菌目( Mucorales )笄黴菌科( Choanephoraceae )之 Choanephora
cucuurbitaum ( Berk & SRav. ) Thaxtel,菌絲無色透明,乃無橫隔膜之管菌絲,孢囊柄苗菌絲尖端特化而成,直立於寄主植物表面,長度為3~6mm,基部稍狹窄且不分枝,頂端膨大為囊孢狀,其上並形成小分枝,孢囊褐色至深褐色,著生於孢囊柄頂端小分枝,成球形;孢囊為紡錘形至橢圓形,特化為分生孢子形態,故每一孢囊亦為一分生孢子,大小為12.5
~21.3×8.8~12.5um,表面並有明顯縱向紋路。
發生生態:
本病發生於高溫高濕季節,多發生於夏季,尤以梅雨及颱風季節,甚少發生於冬季,因此雖病徵與灰黴病極為相似,亦不難區分。
防治方法:
以灰黴病之防治原則為主,但甚難以藥劑防治。
(農業世界雜誌 190期 P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