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凋病(莖枯病)
英名:Fusarial wilt,stem blight
病徵:
病原菌可由葉痕部分或腋芽基部侵入寄主組織,形成水浸狀之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病斑部並向下凹陷、縐縮,罹病枝條因養分及水分供應失調而出現萎凋現象;病斑並可向其他枝條擴展,嚴重時整株植株萎凋、死亡。病原菌亦可由地際部分之莖部感染,初期植株出現半側萎凋現象,但嚴重時整株萎凋、死亡,濕度高時罹病組織上並可見本病病原菌之分生孢子堆。幼苗罹病時,通常由地際部分出現水浸狀之病斑,病斑並迅速擴大,病斑部亦變為黃褐色至深褐色,後期整株萎凋而死;若土壤中之病原菌濃度較低峙,則罹病植株呈黃綠色褪色狀,同時生長遲緩終至死亡。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 Fusaruim
avenaceum
,可產生大小兩型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鐮刀型,小分生孢子長橢圓形,但一般於寄主組織上較易產生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堆紅色,在寄主表面成培養基上均可產生;本病病原菌之生長溫度範圍極廣,8~32℃均可生長,但以16~20 ℃為最適生長溫度。依據國外報導,Fusarium
oxysporum 亦可危害洋桔梗,造成萎凋型病徵。
發生生態:
本病多發生於高溫季節,尤其以土壤濕度高時發生最為厲害。罹病植株或其殘體留在土壤中可成為本病之重要感染源,而罹病組織中之病原菌亦可進入土壤中,於土壤中存活相當長的時間,當再種植新植株時,可再次引發感染;而灌溉水流經罹病植株時,並可將病原菌之菌體帶至健康植株,而傳播本病,故全面淹權者往往較滴灌或噴灌者發病更為嚴重。
防治方法:
同白絹病,但目前尚無推薦之防治藥劑,亦甚難以藥劑防治。
(農業世界雜誌 190期 P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