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炭疽病(Anthracnose)
                       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ig (無性世代)  
                          Glomerella cingulata (有性世代)  
           
                     
                    病  徵
                     
                    
                      本病原菌可危害老葉、葉柄、果柄及果實,以成熟果實上之病徵最明顯。 
                       果實病徵:果實成熟後,病徵初現時呈細小水浸狀斑點,繼而擴大凹陷,病斑處凹陷,其上產生粉紅色黏狀孢子堆,病菌菌絲並可侵入果實組織,造成組織變色、變軟,並散發異味,多數病斑融合後更加速果實腐爛。 
                      葉部病徵:病菌也可危害即將乾枯之老葉葉柄及葉片,在葉柄上形成圓形病斑,其上密生暗色小黑點,為其孢子盤,使葉片提早乾枯掉落,葉柄上著生之孢子,亦為重要之感染源。
                    
                    發病生態與時期 
                    
                      目前栽培品種均為感病性,常嚴重受害。本病之病原菌常可於無任何病徵之葉片上分離到,此等組織掉落後可能產生分生孢子,應為本病初次感染源,病害主要靠雨水、霧水傳播。在高濕的環境下,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色稍突起之小點,由此溢出粉紅色黏狀物,為病原菌之分生孢子。遇雨水時分生孢子容易藉雨水的飛濺與氣流的帶動傳播。 
                      本病菌分生孢子藉雨水及風雨傳播,在降落果表後,一遇適當的溫度及濕度     
                    (游離水),孢子即發芽形成發芽管,侵入表皮。感染任何發育期的果實,若果實成熟或近成熟,則很快於果實上形成病斑,如果是仍未成熟的幼果,病原菌停止生長,一直至果實成熟後,潛伏的病菌才生長造成病斑,此為潛伏感染。    
                       
                    防治方法    
                       
                      預防本病發生方法有:    
                       
                         
                        | 一、 |    
                        收集乾枯葉柄及病果燒毀之。 |    
                          
                         
                        | 二、 |    
                        70%甲基鋅乃浦可濕性粉劑400倍,著果後開始施藥,每隔10天施藥一次,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    
                          
                         
                         |    
                        (1998植保手冊第378頁)  
                         |    
                          
                        
                     
                       
                        |  
                              
                          木瓜炭疽病危害果實病徵  
                          (王惠亮,1990,台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