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點病
(Papaya ringspot)
病原:Papaya
ringspot virus, PRSV, (屬 Potyvirus 群)
病徵
木瓜感染本病毒後新葉黃化變小,展開後呈現明顯斑駁嵌紋,嚴重時葉片皺縮畸型,老葉葉背則出現不規則之水浸狀輪紋,葉柄及莖頂幼嫩部形成長條狀不規則油浸狀斑紋,植株矮化,生長受阻,不易開花著果,花瓣上亦出現油浸狀輪紋,果實發育不良甚或畸型,並出現同心輪紋,甜度降低,後期葉緣焦枯,病株因老葉脫落,只剩頂端一束淡黃色新葉。此外,在田間亦可見到植株無上述之典型病徵,但植株會自新葉處萎凋,而後整株死亡,此種萎凋型病徵亦由木瓜輪點病毒所造成。
病原生態
本病毒可經由汁液傳播,因此人手去除病株側芽或用刀械砍除病株時,均可將病毒傳至健株。田間主要傳播媒介為蚜蟲,Aphis
gossypii (棉蚜)、A. medicaginis (豆蚜)、A.
nerii (夾竹桃蚜)、Myzus persicae (桃蚜)、Rhopalosiphum
maidis (玉米蚜)及 Sinomegoura citricola(柑桔蚜)均可傳播本病毒,蚜蟲自吸毒至完成傳毒之時間通常只要2~5分鐘,但如蚜蟲吸毒後,再經過2小時之飢餓處理即失去傳毒能力,如果帶毒之蚜蟲先於其他作物上吸食,經過30分鐘後,即失去傳毒能力。因此,本病之傳播速度,主要決定於田間有翅蚜蟲密度之高低,及病株之多寡與距離。
發生時期
一年四季均會發生,但以乾旱季節(秋末至初春)田間有翅蚜蟲密度較高時,傳播速度最快,但乾旱期如遇低溫,蟲數亦會減少,發病亦隨之降低。
防治方法
本病發生後無藥劑可防治,只能採取以下措施預防發病:
一、 |
選擇遠離病區或地形隔離之區域種植木瓜,並隨時砍除病株。 |
二、 |
利用透明塑膠套或反光布反光帶阻隔或減少蚜蟲接近,預防木瓜幼苗受感染。 |
三、 |
利用避病之栽培方式,即於乾旱初期(約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將木瓜苗種植於簡易網內,雨季來臨時將木瓜植株移植於田間。 |
四、 |
木瓜園間作高莖作物抑制本病之傳播,其方法為十月初播種木瓜,十一月中旬移植田間,並以大型透明塑膠套(長、寬各約45公分)套住木瓜幼苗,並於十二月中旬及一月中旬於木瓜畦中間各種植二行玉米,木瓜之行株距為2.5公尺,玉米之行距為60公分,種植時均採東西走向作畦,以阻隔由北方或東北方來之蚜蟲,至五月中旬雨季來臨時,砍除玉米。 |
五、 |
幼苗接種輕症病毒行交互保護(Cross
protection),目前可用之輕症病毒為HA 5-1,該輕症病毒之繁殖大量接種技術均已確立,為達理想之保護效果,應選清潔地區種植,並隨時注意砍除病株,若病毒密度過高時保護效果不理想。 |
六、 |
種植耐病品種,例如紅肉之臺農5號,黃肉之佛羅里達C4K-7x
C4K-2品系。 |
七、 |
網室栽培,即由苗期起至採收期止,均於密閉之網室中栽培,避免蚜蟲之侵襲。 |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木瓜病蟲及防治第8頁)
|
木瓜輪點病萎凋型徵狀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木瓜病蟲及防治第9頁) |
葉片皺縮畸形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木瓜病蟲及防治第7頁 ) |
莖部油浸狀條斑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木瓜病蟲及防治第8頁) |
葉背水浸狀輪紋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木瓜病蟲及防治第7頁 ) |
葉片斑駁嵌紋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木瓜病蟲及防治第7頁) |
木瓜輪點病果實病徵
(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木瓜病蟲及防治第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