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流膠病
黑星病
褐根病 |
黑星病(Japanese
apricot black spot)
病原菌:Venturia
carpophilum Fisher(有性世代)
Cladosporium carpophilum (無性世代)
病徵
危害葉片、果實及枝條。果實罹病時,病斑多於3~4月間發生於果肩部份,尤以向陽部份為多。初期果實上出現圓形直徑為2-3mm之病斑,病斑呈暗綠色至淡褐橄欖色,其上並有黑色黴狀物,病斑處並有木栓化現象;多數病斑可互相癒合,嚴重時病斑處龜裂而落果。葉片上之病斑出現於老熟葉片的上表皮,嚴重時葉背亦會出現病斑。初期為橄欖綠色菌絲蔓延,而呈不規則斑紋,以後病斑轉為暗褐色,並有紋狀黴生出,後期病斑木栓化而落葉。枝條病斑出現於一年生以上之枝幹,產生紫褐色略凹陷之圓形至橢圓形病斑,以後病斑轉為暗褐色,病斑中央褪色為灰色,次年病斑處產生黑褐色點狀孢子叢。
發病生態與時期
本省的黑星病尚未發現有性世代,而是藉著存活於老枝條上的菌絲與分生孢子,成為侵害幼枝及幼果的最初感染源。隨後葉表皮或枝條上再產生的分生孢子,可持續不斷的為害梅樹。
防治方法
一、 |
應在冬季修剪時徹底清除病枝、落葉及病果焚埋,減少病原越冬。 |
二、 |
在秋季噴佈5%尿素於落葉,可加速落葉腐爛。 |
三、 |
注意栽培管理,使樹勢生長旺盛。 |
四、 |
藥劑防治:
任選下表一種藥劑防治 |
藥
劑 名 稱
|
稀釋倍數(倍)
|
施
藥 方 法
|
注
意 事 項
|
15%易胺座可濕性粉劑
(Imibenconazole)
|
1,500
|
謝花後開始施藥,以後每隔20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
|
- 勿任意提高濃度以免藥害發生。
-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11.76%芬瑞莫乳劑(Fenarimol)
|
4,000
|
十二月中旬開花前開始施藥,以後每隔20天施藥一次,共五次。
|
- 梅樹開花前第一次施藥時,配合
95%夏油乳劑90倍液噴佈。
- 在梅樹開花萌芽時,請勿施用。
- 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標示應加註對眼具中等刺激。
|
37%護矽得乳劑(Flusilazol)
|
6,000
|
同上
|
- 梅樹開花前第一次施藥時,配合
95%夏油乳劑90倍液噴佈。
- 採收前21天停止施藥。
|
25%比多農可濕性粉劑
(Bitertanol) |
5000
|
一月上旬謝花後開始施藥,以後每隔20天施藥一次,共五次
|
採收前9天停止施藥。
|
(柯勇、黃振文、葉金彰、童伯開、劉添丁、鄭明發
1993 落葉果樹病蟲害圖鑑第82頁)
(植保手冊(1998)第447頁)
梅黑星病在果實的病徵
(柯勇、黃振文、葉金彰、童伯開、劉添丁、鄭明發,1993,落葉果樹病蟲害圖鑑第81頁) |
|
梅黑星病菌的分生孢子
(柯勇、黃振文、葉金彰、童伯開、劉添丁、鄭明發,1993,落葉果樹病蟲害圖鑑第81頁) |
梅黑星病在枝條的病徵
(左為健株,幼為病株)
(柯勇、黃振文、葉金彰、童伯開、劉添丁、鄭明發,1993,落葉果樹病蟲害圖鑑第81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