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花卉-菊花

 
項目符號

切花
項目符號

大理花

項目符號

天堂鳥

項目符號

火鶴

項目符號

白鶴芋

項目符號

百合

項目符號

夜來香

項目符號

非洲菊

項目符號

洋桔梗

項目符號

紅薑花

項目符號

唐菖蒲

項目符號

康乃馨

項目符號

彩色海芋

項目符號

菊花

項目符號

滿天星

項目符號

盆花

項目符號

香花植物

項目符號

觀葉植物

項目符號

蘭花

項目符號

種苗

項目符號

草皮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白絹病
白銹病
炭疽病
細菌性軟腐病
莖腐病
菌核病
萎凋病
黑斑病
黑銹病
灰黴病
白銹病 (White rust)

病原菌:Puccinia horiana Hennin

  菊花白色銹病為菊花嚴重病害之一。於 1895 年首次被發現,但至 1901 年Saccardo氏才將病原菌作一詳細之描述。本病病原菌產於亞洲東部之日本及中國大陸,只危害菊科之部份種類。本病害為單循環病害 (monocyclic disease),病原菌冬孢子發芽產生小孢子而直接為害,出現病徵後於病斑處形成冬孢子堆,因此只能在菊花植株上生存,雖然如此,本病病原菌常伴隨菊苗之移動而在各地猖獗為害。
  臺灣首次於 1977 年一月至四月間在田尾地區菊園發現白色銹病猖獗為害成災,病原可能於 1976 年 10 月間由日本引進之「新種黃」菊苗帶入。本病目前在埔里及陽明山及較高海拔發生,此外,平地菊花栽培重鎮如田尾地區亦可見其蹤跡,至於桃園及新竹之栽培區偶而可見其發生。
  本病破壞力極強,在日本需自育苗期始至收穫期定期噴藥防治。臺灣亦因本病之發生不僅增加栽培成本,同時造成外銷上之困擾。

病徵:
 
 本病又名白色銹病。被害葉初呈白色圓形之小病斑,繼之病葉之上表皮稍凹陷,下表皮突出,不久突出部表皮破裂,出現白色後轉極淡褐色之冬孢子堆,不久冬孢子堆再轉淡灰褐色,每一葉片之病斑可達數百個,故葉片呈高低不平,有時病斑可互相融合成一大斑,嚴重時病斑及周圍組織呈壞疽現象,使葉片乾枯並造成落葉。但本病不危害莖、花。主要發生在冬季,一般10月下旬出現,1~3月間最嚴重,通常雨後發生多,4月後溫度升高時發病轉輕。
  主要為害葉部,被害組織初期呈白色小斑,繼之上表皮稍凹陷,下表皮突出,不久突出部表皮破裂,出現白色後轉淡灰褐色之冬孢子堆,病斑圓形,直徑1至4 mm,突出表面約1 mm,後期冬孢子堆轉為淡褐色,多數病斑可互相癒合而成一大病斑,每一葉片上之病斑可多達數百個,嚴重時葉片呈高低不平。本病雖不為害莖及花,但切花時因葉片上之病斑影響其商品價值,造成極大之損失。

病原菌:

分  類: Basidiomycetes (擔子菌綱)
Teliomcetinae (冬孢菌亞綱)
Uredinales (銹菌目)
Puccinia (柄銹菌屬)
分  佈: 幾乎分佈於全世界主要栽培地區。日本全島發生極嚴重。1963年在英國發生後迅速蔓延至歐洲。南非、澳洲、紐西蘭、美國等也因引進帶菌菊苗而嚴重危害溫室栽培之菊花。此外,以色列、中國大陸、巴西、阿根廷及臺灣均已報告其發生。1988年於馬來西亞之高地亦見本病之發生。
寄  主: 僅限於菊屬,如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var. sinense sabine (一般栽培菊花),C. shiwogikuC. makinoi Matsumura et Nakai 及 C. indicum L.。人工接種下亦可為害 C. nipponicum (Franch.) Matsumura、C. areticum subsp. maekawanumC. paciticum Nakai、C. yoshinagathumC. boreale Makino 等,但不為害 C. coronarium L.、C. leucanthemum L.、C. cinerariifolium (Trev.) Vis、C. ornatumC. pacificum var. radiatum Nakai 和 C. japonica Makino。
形  態: 冬孢子棍棒狀或長圓形,二室,隔膜處稍凹陷,頂端圓形或尖狀,無色至淡黃色,冬孢子柄無色,二室,大小 30-46×10-15μm。發芽後抽出前菌絲,其上著生小生子;小生子大小為 4.5-6.5×3-5μm,200平均為 5.4×3.8μm。
診斷技術: 本病害之病斑初期為白色後轉灰褐色,並向下表皮突出而成大小 1-4 mm 之圓形病斑,病原菌僅產生於葉背,葉片之上表皮則呈黃色凹陷。
生  活  史: 本病病原菌為絕對寄生菌,於被害菊葉組織上產生冬孢子堆,冬孢子遇濕發芽產生小生子,可侵入菊葉而再度產生冬孢子,除冬孢子及小生子外無他種型態孢子,除菊花外亦無其他寄主。臺灣平地夏季高溫下無法生存;三月間人工接種時,10-14 日出現病斑,再經 2-3 日產生冬孢子堆;3 月取病株置於平地並行修剪以促進新葉生長後,任其自然傳播,至 6 月初冬孢子仍可正常發病,至 7 月,病斑外觀似健全之病斑上冬孢子進行發芽試驗時皆無法發芽;至八月初則病斑逐漸消失,八月中旬已無病斑。入冬後未見新病斑出現,同株經修剪後第二年冬季及翌年春季亦皆未發病,顯示本病病原菌無法於平地之高溫越夏。

傳播途徑:
  成熟之冬孢子於攝氏12~20℃及高濕時可逸散分生孢子,並由分生孢子侵入其他健全部份,造成感染,再產生冬孢子堆。

發生生態:
  
冬孢子於 12-20℃ 時發芽逸散小生子,遇高濕後一個半小時即可見小生子之逸散,同一病斑上小生子之逸散可持續達 30 小時或更久,但其逸散速率顯然受溫度之影響。16 及 20℃ 時,半數之小生子可於 4-8 小時內逸散,12℃ 時半數小生子則於第 4-12 小時之 8 小時內逸散。每一病斑逸散小生子之數目為 4,397 至 6,800 個。小生子逸散後立即抽出發芽管,以 12℃ 之發芽率 67.8% 最高,次為 16 及 20℃,再次為 8℃、4℃。
  經多年連續於各菊花栽培區觀察,本病病原菌在埔里、陽明山及高山地區可越夏,故一年四季均可為害菊花,至於田尾及南部地區則無法越夏,若於秋冬及早春未曾由其他地區引入新病菌,則田尾及嘉義地區應不致年年皆發生。

防治方法:

一、

栽種抗病品種:菊花栽培品種對白色銹病之抗病性差異極大,選種抗病品種,則可減少病害之發生,乃徹底解決菊花白色銹病之方法之一。

二、 藥劑防治:
1.   熱療法:以46.1℃之熱湯處理菊花母株或插穗5分鐘後再行扦插可完全抑制菊花白銹病之發生。
2.   菊花白銹病正式推薦之防治藥劑為:
(1)   75%嘉保信可濕性粉劑4000倍,每10天噴施一次,連續3至4次。
(2)   25%嘉保信乳劑1000倍,每10天噴施一次,連續3至4次。
但因調查結果顯示,部份地區已有抗藥性產生,因此藥效已不若推薦 時有效,因此勿輕易提高濃度,避免發生藥害及誘導抗藥性產生。因此當白色銹病再次於台灣大量發生時,建議小規模試用:
(1)   25%普克利乳劑。
(2)   25%比多農可濕性粉劑
(3)   25%三泰芬可濕性粉劑
(4)   18.6%賽福寧乳劑
確定藥效良好而無藥害時,再進行大規模之噴施。
3.   土壤處理:以嘉保信300ppm,1330ppm之稀釋液灌注於菊花植株根部後調查葉片罹病百分率,發現不論預防與防治效果均與葉面噴施者無顯著差異。
三、 注意田間衛生,加強清園工作:採收後之植株宜儘早清除,減少廢園所造成之病原菌大量繁殖。
四、 而在陽明山及埔里等病原菌可越夏之地區,則須避免長期栽培菊科植物,以降抵病原菌殘活之可能性。
(楊秀珠,1996,農藥世界160期,p.16)
五、 加強苗木管理,避免由罹病地區引進帶菌種苗:平地栽培區應避免於秋、冬及早春期,即 9 月至翌年 5 月間引進菊花 (包括苗、切花、缽花等),方可避免引入本病之病原菌。必要引進時,以 6-8 月間進行為宜,而於引進時除需確定外表未感染、帶菌外,更應加以藥劑防治,以策安全。至於高山地區亦宜於高溫期引進植株,並先確定無病原菌之存在後種植,或先行隔離栽培,至確定無病原後再行繁殖。
六、 選種抗病性品種:經田間自然感染及人工接種測定,品種間對本病抗感病性差異極大,若以罹病率為 0 者為強抗性,1-10% 者為抵抗性 10-30% 中抗性,30% 以上為強感染性測定得知,強抗性品種有、紅花娘、千代櫻、小菊  (深紅)、白初朝、新曆紅、永江8號、空心紅、永江 9 號、永江 10 號、秋之幸、東京紅、伊勢櫻、SPRAY、丁字菊、Neptune、SPRAY (紫色);抵抗性品種有紅貴妃、Festive、田羅 3 號、紅雀、田羅 2 號、白東亞、天壽、天月紅、鑽百紅、黃心紅、金黃粉、粉紅菊、世界一、黃東亞、田羅 6 號、Aglow、永江1號、永江2號、永江 3 號、永江5號、永江6號、春之朝、白粉菊;中抗性品種有月友、八暖 (粉色)、中興白、新種粉、田羅5號、秀之錦、小菊 (白)、Pink、Pink (橘紅)、日本 (綠莖)、白金星、八暖 (白)、埔里紅、田羅4號、岩之輝、Super White、Mubulu Time、八暖 (黃)、初期、Marble yellow、White sands、光榮、田羅1號、Jumefel、Super yellow、Alps、白秀芳、天狗丸 (白)、寒白王、大寒金扇;感染性品種有Surfside、岩性鏡、空心白、東海之松、黃金星、香港紅、天狗王 (黃)、寒小雪、Aglow(桔紅)、廖心、Marble Blue、小菊 (莖紫色)、大優姿、竹馬、金御園、白天龍、Lemon spiker、永江4號、Yellow maydolay、櫻紅和冬王。
在美國之New Jersey抗感性測定試驗中,發現罹病品種有Alabama、Apricot Parasol、Balcombe Perfection、Bronze Torch、 Chelsea、Cintra、Citrus Queen、Connie Mayhew、Escapade、Eve、Gray、Festival、Gladiator、 Honey Glow、Icecapade、Lavender Ostrich、 Moon Beam、Navaho、November Wedding、 Ping Pong、Pinkie, Pink Masterpiece、Red cap、Red River、Redwood Queen、Romance、 Rose Madder、Silver Lining、Snow Cloud、 Solitare、Sonoma、Space Hall、Sunset Wonder、Super Giant、Susan、Touchdown 及 Trident,而 Bonzai、Cascade 及 Charm 則屬較不感染之品種。
七、 藥劑防治:目前推薦之防治藥劑為75% 嘉保信可濕性粉劑 4,000 倍及 25% 嘉保信乳劑 1,000 倍,每10 日施藥一次。但依據文獻記載,此二藥劑已產生抗藥性,故使用時不可不慎。非推薦藥劑之 18.6% 賽福寧乳劑亦被發現已有抗藥性產生。參考國外資料,除採用葉面噴施外,土壤處理或浸苗處理亦可抑制本病之擴散。此外,國外亦使用Propiconazole (25% 普克利乳劑)、Bitertanol   (25%比多農可濕性粉劑)及Tridimefon (12.5% 三泰芬) 加以防治。
八、 熱療法:以 46.1℃,5 分鐘之溫湯處理母株或插穗,可去除病原菌而獲得健康不帶病之插穗,然臺灣一般未採用此方法。
九、 採收後迅速清除殘株,以避免病原菌大量繁殖而成為新的感染源。
   
白銹病之冬孢子堆 白銹病之冬孢子堆
(楊秀珠1996農藥世界160期21頁)   (楊秀珠1986興農214期67頁)
田間發病情形 菊花白色銹病被害植株
(楊秀珠1986興農214期67頁)    
菊花白色銹病被害葉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16-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