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花卉-菊花

 
項目符號

切花
項目符號

大理花

項目符號

天堂鳥

項目符號

火鶴

項目符號

白鶴芋

項目符號

百合

項目符號

夜來香

項目符號

非洲菊

項目符號

洋桔梗

項目符號

紅薑花

項目符號

唐菖蒲

項目符號

康乃馨

項目符號

彩色海芋

項目符號

菊花

項目符號

滿天星

項目符號

盆花

項目符號

香花植物

項目符號

觀葉植物

項目符號

蘭花

項目符號

種苗

項目符號

草皮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二點葉蹣
赤葉蹣
非洲菊斑潛蠅
桃蚜
斜紋夜蛾
甜菜夜蛾
棉蚜
番茄夜蛾
菊蚜
臺灣花薊馬
銀紋夜蛾
薊馬
蚜蟲
粉蝨
切根蟲
毒蛾
薊馬

學名:Microcephalothrips abdominalis (Trybom)

  薊馬大多存在植物花部,一般作物花部有薊馬不一定就會造成災害,只要薊馬密度不是過高,不至於影響植株生育或果實的形成,適當數目薊馬的存在反有助於授粉作用的完成。然而菊花栽培是以花卉為生產重點,即使微小的傷痕,也可能影響價值,故而薊馬常在菊花上形成嚴重問題。
  菊花是主要外銷花卉,薊馬除了在植物表面造成直接傷害以外,其本身的存在亦為一甚大的缺憾。切花上藏匿的薊馬常成為檢疫障礙,為此而增加不少田間防治與切花後處理工作的負擔。
  菊花上常見的為臺灣花薊馬,有時亦有花薊馬與菊花薊馬等。臺灣花薊馬與花薊馬在臺灣發生極為普遍,幾乎存在於各種植物花部,菊花薊馬在野生菊花上亦很普遍。

生態習性:
  
成蟲及若蟲主要危害花部,但少數亦危害心芽及葉片。寄生於花內蜜管附近者,銼吸花瓣的汁液。成蟲生有翅膀,移動性甚大,繁殖又快,是花農最重視的害蟲之一。

形態:
  卵腎形,白色透明,產在植物組織內。幼蟲淡黃色。成蟲頭、胸、腹均為黑褐色,前翅為灰褐色。與一般薊馬相較,菊花薊馬頭部所占身體比例特別小,因此又稱為小頭薊馬。

為害狀:
  
主要危害花瓣。常使花瓣造成白色的斑點。
  薊馬主要為害花部,成蟲與幼蟲在尚未展開與已展開的花瓣夾層間穿梭,於花瓣表皮組織上銼傷並吸食其內細胞汁液,使花瓣被害部細胞萎縮或壞死,形成不規則狀的斑點,中心呈黃褐色或黑褐色,周圍灰白色,此種徵狀在顏色較深的花上尤其容易發現。雌成蟲以產卵管插入花瓣組織內產卵,此種傷痕亦隨花瓣伸展而發展成圓形斑點狀疤痕,於花瓣盛開後更形明顯。此外,眾多的蟲體本身在花部的存在,加以產生的蛻皮、排泄物等,即已造成花卉觀賞價值上的重大缺陷,並且因為不易徹底清除,成為切花外銷檢疫上一大障礙。

害蟲:

一、

分類:
 
Thysanoptera (纓翅目)
 
Thripidae (薊馬科)

二、

分佈:臺灣花薊馬及花薊馬為全世界普遍分佈。菊花薊馬則分佈於臺灣、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印尼、印度、埃及、夏威夷、澳洲、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波多黎各、阿根廷。

三、

寄主:

1.   臺灣花薊馬寄主植物範圍很廣,幾乎各種蔬菜、果樹、糧食作物與花卉作物上均會發現其存在,在臺灣受害花卉包括玫瑰、菊花、非洲菊、百合、夜來香、唐菖蒲、金針花、蘭花等,食用作物尚有蘆筍、豌豆、萵苣、柑桔、檬果等。
2.   花薊馬普遍存在各種蔬菜、果樹、花卉及一般植物的花部。
  3.   菊花薊馬主要寄主為菊科的菊花、非洲菊、大理花、金盞花、萬壽菊、波斯菊、矢車菊、翠菊等,此外尚有玫瑰、一串紅,以及部份豆科植物。
四、 形態:
1.   臺灣花薊馬:
成蟲頭與胸部黃褐色,腹部黑褐色,或是頭胸腹全體均黃褐色,視薊馬存在作物種類不同或時期不同,而可能有不同的顏色類型。頭略寬於長,單眼前毛
2 對均短小,單眼間長毛 1 對,位於後單眼前方的三單眼中心連線上,複眼後毛發達。觸角 8 節,第 34 節有叉狀感覺錐。前胸前緣 1 對長毛,左右前緣角各一支長毛,左右後緣角各2支長毛。前翅上、下脈毛排列均勻,上脈18-21 支,下脈 12-15 支。後足脛節內側有一排 5-7 支明顯的刺,端距 2 支。腹部第 8 背板氣孔旁有微毛梳,後緣梳毛基座寬,形成三角形,排列稀疏但均勻完全。第 3-7 腹板後緣毛 3 對,長而發達。雄蟲較雌蟲細小,長 1-1.2 mm。體色比雌蟲淡,為淡黃色,腹部淡褐。第 3-7 腹板有寬扁腺室。
卵腎形,長約
0.2 mm,灰白色半透明,產在植物組織內。幼蟲身體細長,淡黃色至桔黃色,老熟幼蟲長約 1.5 mm。蛹期與幼蟲期相似,但觸角與足縮至體側不動,胸背方長出翅芽,末期顏色漸深,最後成為褐色成蟲。
2.   花薊馬:
雌成蟲體長 1.4-1.6 mm。頭與胸黃、桔黃或褐色,表皮內具有不規則分佈的桔色素。腹部褐色,第 2-8 節有深色前緣脊。觸角第 1 節黃或淡黃,第 2 節褐,第 3 節淡黃,第 4-7 節褐。前翅淡褐色,基部較淡。足黃色。頭寬於長,單眼前毛 1 對,單眼間毛 1 對,短小,只比單眼前毛或眼後毛略長,眼後毛成排,約等長。小顎鬚 3 節。觸角 7 8 節,第 24 節有叉狀感覺錐,第 3-6 節有微毛。前胸後緣角各有2支長毛,中間後緣通常有 3 對毛,亦有 4 5 對者,前胸背板毛不太發達。中胸有內叉骨刺,後胸無。跗節2節。前翅上脈毛基部 7-8 支,端部 3 支,分開很遠,下脈毛 13-17 支,排列均勻。腹部背板第 1 節全部有橫紋,第 2 節前半部及兩側有橫紋,第 3-8 節兩側有橫紋。第 8 背皮後緣梳毛完整,第 10 背板部分縱裂。第 7 腹板有附毛 13-19 支。雄蟲第 9 背板有 4 支長短相似的矛狀毛,中央 2 支相距較同側的 2 支遠。
卵腎形,長約 0.2 mm,灰白色半透明,產在植物組織內。幼蟲身體細長,淡黃色至桔黃色,老熟幼蟲長約 1.5 mm。蛹期與幼蟲期相似,但觸角與足縮至體側不動,胸背方長出翅芽,末期顏色漸深,最後成為褐色成蟲。
  3.   菊花薊馬成蟲體長約 0.8-1.1 mm,褐色。觸角褐色,第3節及第4節前半與第 5 節基部一圈較淡。前翅淡褐。足褐色,脛節末端及跗節較淡。頭小,長寬約相等,複眼後有橫紋。觸角 7 節,第 34 節有叉狀感覺錐。小顎鬚 3 節。前胸後緣較前緣寬,左右後緣角各生有 2 支長毛,內緣有 5 對毛。後胸背板有特殊的紋刻。前翅末端向前彎,前緣毛 20-25 支,脈毛短小,上脈基部 7-9 支,末端 3 支,下脈 7 支,排列愈向末端間距愈大。跗節 2 節。腹部第 1-8 背板有橫紋,後緣有三角形的齒突,第 8 節梳毛完整,第 10 背板縱裂完全。腹部有附毛。
雄蟲有長翅型與短翅型,長翅型者比雌蟲體小而色淡,頭胸黃褐,腹部淡褐色。觸角第
12 節淡黃,不比第 3 節色深,其餘各節與雌蟲相同。腹板 3-7 節有小而圓形的腺室。短翅型者體褐色,觸角顏色與雌蟲相同。翅退化,只餘翅芽。卵、幼蟲與蛹的形態與花薊馬相近似。
五、 生活史:
1.   臺灣花薊馬:
卵產在植物較幼嫩的部分,例如新芽、幼葉、花瓣等組織內。成蟲幼蟲大多活躍好動,不時在葉面、花瓣、果皮上穿梭爬行,幼蟲與成蟲的外形與習性相若,但最後二齡靜上不動,亦不取食,此時期很像蛹,卻非真正的蛹,一般稱為前蛹期與偽蛹期。化蛹時老齡幼蟲彈跳離開植株,掉落在附近土中發育成成蛹。在自然環境中變動的溫度下,卵、幼蟲及蛹期間甚短,僅為
1-3 日,各世代經過日數最短7日,最長有 16 日,平均約為 9 日。雌成蟲壽命最長 49 日,一生產卵數最多 76 粒。在試驗室 28C 固定溫度下,卵至成蟲 4.2 日,雌蟲壽命 33.7 日,產卵期 26.6 日,每雌總產卵數 53.9 粒。
2.   花薊馬:
本種生活習性與臺灣花薊馬相似,兩種經常同時發生,但本種在菊花上發生密度通常不及臺灣花薊馬高。
25℃ 時卵期 3日,幼蟲期 3-4 日,蛹期 2-3 日,雌蟲壽命約 20 日,一生總產卵數 16-51 粒,平均 33.5 粒。15℃ 以下會因溫度太低而使雌蟲停止產卵,各蟲期亦停止發育。
  3.   菊花薊馬:
25℃ 以菊花為食物,卵期 5-6 日,幼蟲期 7-10 日,化蛹於花瓣上,蛹期 2-4 日,成蟲可活二十多日,平均每雌蟲一生產卵十餘粒至三十餘粒。

發生生態:
  
在高溫乾旱的季節薊馬密度容易急劇增高,設施內有遮蔽的環境中,薊馬繁殖很快,臺灣花薊馬與花薊馬在中南部一年中可重疊發生二十個世代以上。本文中除菊花薊馬外均為極度雜食性的害蟲,寄主植物種類很廣泛,幾乎無所不在,因此雖然菊花生長時期未見薊馬蹤影,一到開花時期就立即有附近成蟲前來鑽入花苞內產卵,短時間內就大量繁殖增生。
  菊花內常同時有一種以上薊馬合併發生,一般以臺灣花薊馬最為常見,花薊馬次之,皮薊馬屬薊馬較少,有時也會發現南黃薊馬、小黃薊馬等。菊花薊馬大多發生於較少噴施殺蟲劑的野生菊花田間,或是在非洲菊、雛菊等田間,專業區菊花田中幾乎很少有菊花薊馬存在。

防治方法:

一、 花圃周圍避免栽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如梔子花、七里香等,以免形成薊馬聚集的場所,並擴散至花圃中植物。
二、 銀色物質對薊馬有忌避作用,以銀色尼龍網做成隧道覆蓋於作物之上 ,或以銀色尼龍網當作溫室之兩側壁,均可使非翔中之薊馬選擇它處降落,[因而降低薊馬對此一地區作物的為害。
三、 在田間或溫室懸掛青色、白色或黃色粘板或粘帶,可以捕獲相當數目的薊馬。
(王清玲,1991,花卉害蟲彩色圖說,p.55)
四、 菊花薊馬植保手冊推薦之防治藥劑為:
1. 4.95%芬普尼水懸劑2000倍,於薊馬發生時,每隔七天施藥一次(對水生物具毒性禁用於水域、空中施藥或大面積施擁,對蜜蜂毒性高。)
2. 2.8%畢芬寧乳劑1000倍,於薊馬發生時,每隔七天施藥一次(限觀賞菊花用)
3. 70%福文松乳劑2000倍,於開花期,每隔三~五天施藥一次。

(植保手冊(1996),p.444)

五、 花圃周圍盡量避免栽種一些不必要而又香氣濃烈的開花植物,如梔子花、七里香,以免形成薊馬聚集繁殖的場所,隨時會擴散至菊花上,增加作物感染薊馬的機會。
六、 某些顏色對薊馬有誘引力,利用薊馬對顏色的趨性,在田間或溫室懸掛天藍色、白色或黃色粘板或粘帶,可以捕獲相當數目的薊馬,一般較常用來做為發生偵測用。因薊馬個體微小,發生初期常被忽視,等到發現時植株已有相當程度的被害,利用顏色黏板的懸掛可以及時測知薊馬發生密度,予以適時防治。
七、 銀色物質對薊馬有忌避作用,以銀色尼龍網做成隧道覆蓋於作物上,或以銀色塑膠布覆蓋於栽植作物的畦面,或以銀色尼龍網當作溫室的兩側壁,均可使飛降中的薊馬選擇它處降落,因而降低薊馬對此一地區栽植作物的為害。
八、 薊馬天敵常見有小黑花椿象 (Orius spp.) 與盲椿象 (Campylomma spp.) 等捕食性椿象,幾乎凡是不常施用殺蟲劑的田間即可見其蹤影,捕食薊馬的能力甚強。此外還有寄生蜂與寄生菌,但可以研究發展做為生物防治的工具。
九、 在薊馬發生嚴重時每 7-10 日施用殺蟲藥劑一次,連續 2-3 次。

參考文獻 :

1. 湯慶詮。1976。綠蘆筍黑薊馬之生態研究。中華農研 25:299-309
2. 湯慶詮。1976。臺灣綠蘆筍薊馬種類之調查。中華農研 25:37-43
3. 湯慶詮。1974。臺灣香蕉薊馬生態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彙刊 7(II):371-383
4. Pitkin, B. R.  1976.  A revision of the Indian species of Haplothrips and  related genera.  Bull. British Museum (Nat. Hist.) Entomology 34(4):223-280.
5.  Wang. C. L.  1993.  The predatory capacity of Campylomma chinensis Schuh and Orius sauteri (Poppius) on Thrips palmi Karny.  Proc. Intern. Conf. Thysanoptera Vermont: 259-262. Plenum Press, NY.
    

菊花薊馬
(王清玲林鳳琪1997,台灣花木害蟲第136頁)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7,第61-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