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與台灣小麥現況之探討
小麥為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原產於溫帶地區,依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統計,近幾年平均產量約為6.5億公噸,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穀類糧食之一。自綠色革命以來,小麥的生產技術日新月異,已能填飽多數人口,但因近年全球極端氣候影響,包括俄羅斯嚴重的旱災與火災,加拿大與昆士蘭省的水患,大陸北方華北嚴重的冬季乾旱,使得全球小麥庫存及產量下滑,致使價格居高不下,造成小麥進口國物價上漲的壓力。
屬於亞熱帶的臺灣,因氣候使然,小麥栽培環境原不理想,但由於育種技術的與日俱進,促進早熟種水稻及小麥相繼育成,讓民國40-50年間的冬季裡作小麥得以推行,年產量最高曾達45,574公噸;但因民國
50年代小麥開放進口,加上農村勞力缺乏及小麥收穫利潤較低,以及87年起政府停止契約收購,致使栽培面積急遽下降,迄今全國小麥種植面積僅剩60-70公頃,產區集中在台中大雅一帶。台灣小麥育種自民國27年至34年間陸續育成台中1號至32號(缺27號),台灣光復後,本場仍繼續致力小麥品種改良工作,已先後育成抗銹病及白粉病的台中選2號,以及豐產、抗銹病、抗白粉病、抗穗枯病的台中34號;此2個品種皆可採用省工的不整地栽培方式,除了可以減少雜草滋生外,還能降低能源及勞力的支出,目前國內栽種的品種就是台中選2號。
從聯合國農糧組織最近發表的統計資料發現,小麥增產的幅度遠不及全球飢餓人口數的攀升速度,預料全球將面臨更多糧食危機的發生,加上天氣變遷因素,可能加劇糧食短缺的恐慌,如今年占大陸冬小麥生產面積百分之四十的華北8省產糧地區發生嚴重乾旱,各國擔心大陸搶購國際市場中的小麥,將對世界糧食市場造成嚴重的影響。小麥雖非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但因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增加對麵食類的消費,使得我國每年仍需進口小麥約110萬公噸。反觀國內小麥產銷情形,國產小麥每公斤生產成本約在15元左右,與進口價格比較已相去不遠,每公頃產量可達3.5公噸,較俄羅斯的2.3噸高出許多,加上倘小麥進口船運儲存方式不佳,經常導致品質受損及新鮮度下降。因此,推動本土小麥的栽培將是緩解糧食短缺的因應之道,藉由國產小麥的栽種除了可以活化台灣休耕農地外,更可縮短食物里程、降低碳足跡及提高糧食自給率,符合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節能減碳功能。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麥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 麥類 > 麥類-其他
相關檔案下載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
- 作物改良、栽培技術及產品研發-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種- 苗栗3 號113/11/20
- 運用智慧化茶園管理及新型加工製茶技術 以「臺灣製造,品質第一」為目標攜手開創新局113/11/18
- 茶改場重申茶葉保存期限並非規定只能標示2年113/11/07
- 咖啡品種與綠原酸含量之關係113/11/07
- 咖啡病蟲害防治核准登記使用藥劑更新與整理113/11/07
- 113年5月公告新增「阿扶巴汀」農藥使用方法於茶樹簡訊113/11/07
- 茶園碳儲量估算的進展與挑戰113/11/07
- 作物抗旱策略與進展113/11/07
- 113 年9 月公告修正「枯草桿菌KHY8」農藥使用方法及其範圍1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