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販售的常春藤是莖部尚未木質化的幼株,此時葉片小型且枝條柔軟。待莖靠近樹木或牆面生長時,莖會生長緻密的不定根藉以黏附攀爬生長,此時莖會木質化,葉片亦會逐漸變大並轉為橢圓形。互生葉基本心型,有各種深淺不同的裂片造型,有楓葉、心型、菱形、皺葉等品種,葉色有全綠、斑葉、網脈等斑紋。葉長5~10公分。木質化莖才會開花,繖形花序自莖端伸出,花黃綠色不明顯,花後結果紫黑色。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至半日照環境,但台灣全日照環境在夏天會伴隨高溫,會使常春藤生長衰弱,容易感染疫病、紅蜘蛛等病蟲害,所以在室內半日照的環境,或室外溫和光線的環境栽培較佳。幼株不耐旱,葉片缺水時易枯萎,但盆土積水易爛根,故宜土乾在澆水即可,或經常噴水於葉面有助其生長。夏天以辦公室有空調冷氣的狀態為佳,但因乾冷的空氣易發生紅蜘蛛危害。疫病剛發生時,部分葉片呈現軟化的褐斑,嚴重時整條藤蔓變黑,須將整條藤蔓拔除,減少澆水以避免病情擴散,並移到通風陰涼處觀察。
本種為特有亞種,也是保育類蝴蝶,屬於第一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產於本島中部以北的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緣活動,飛行快速敏捷,喜歡吸食動物的排遺、腐果和樹液等,因成蟲容易受腐果引誘,早期曾被商業性大量採集,再加上原有棲地被開墾及開發,現今分布範圍已逐漸縮小,數量上也驟降。在臺灣沒有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低溫期以休眠的幼蟲形態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只有大麻科的沙朴,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葉上,卵呈綠色球形上有微凸的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七齡,幼蟲為綠色,冬天時沙朴落葉,幼蟲蛻皮成褐色進入落葉堆越冬,終齡幼蟲翠綠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像寄主的綠色葉片。
夏季頭頂至後頸黑褐色,頰、喉和前頸赤褐色;下喙基部有一金黃色斑;身體背面和雙翼黑褐色,腹面絲白色;喙黑色;腳欖灰色;冬季頰、喉和前頸白色,喙帶紅褐色,其餘與夏季同。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海拔700公尺以下湖泊、池塘及水流緩慢的水域。性羞怯。遇敵則隱藏於濃密水草中,或沒入水裡逃逸。繁殖期多單獨活動,非繁殖期才有群聚現象。
體呈紡錘型,吻端圓鈍;具兩段式背鰭,腹鰭則癒合呈吸盤狀。體色灰白分佈稀疏之黑色圓點,第一背鰭末端具藍黑相間色塊。
分布區域
廣泛分佈於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和斐濟等國之河口或半淡鹹水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