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幹直立,天然狀況下較少分枝,或從植株基部分枝。株高1~2公尺。莖木質化。革質劍形葉放射狀排列叢生於莖端。葉長60~80公分,先端尖銳。圓錐花序,花序柄長50~100公分。白色鐘形花下垂,6枚花瓣,瓣長約5公分。
栽培方式
適合全日照溫暖環境,刺葉王蘭原生在沙漠與半沙漠的乾燥環境,因此有很強的耐旱性,反之在排水不良的潮濕土壤,容易有爛乾的現象。地植的刺葉王蘭不需要澆水,盆栽的大約2~3週澆一次水即可。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花序上的花朵將近凋謝時可及早剪除,以保持美觀。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基隆嶼、蘭嶼、綠島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活潑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常於濕地吸水,具有強烈領域行為,常於林緣或山頂制高處出現。在臺灣娜灰蝶屬共有四種,與本種近似有南方和熱帶娜灰蝶,本種體型最大,另由背面可透視腹面白色斑紋,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紫金牛科的樹杞、硃砂根、春不老、賽山椒和山桂花,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新芽、嫩葉或花苞上,卵呈白色扁平狀,表面有明顯凹陷,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淺黃綠色,於枯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淡褐色,上有黑色斑點。
依據獲自台中大肚山清泉崗的標本,雄鳥眼周圍裸露的顏面鮮紅色,頭頂藍褐色,後頭羽冠和頸深暗綠色而有紫色閃光,頸輪白色在前方中斷,並不連貫。上背和肩羽金黃色,有黑色斑點,背銅紅色,有乳白和黑色橫紋;下背至腰為黑色、乳黃和深綠色斑紋,羽緣淡色。尾上覆羽欖褐色,翼覆羽淡褐色,羽端黃白色。尾羽欖黃色,兩側紅褐色,具粗紅褐色橫斑。胸暗紫紅色,各羽羽緣黑色。腹部黑色,腹側和腋淡乳黃色,有黑色斑,尾下覆羽棕紅色。喙和腳青色。雌鳥的體型較小,體色一致為淡黃褐色,上背和胸羽有紅褐色和黑褐色橫斑,背、翼覆羽、飛羽和腹側佈滿黑褐色斑點。 獲自屏東機場的標本,雄鳥的體色與上述類似,但上背和肩羽金黃色較淡,下背至腰為黑色、乳黃和深綠色斑紋,羽緣灰色。尾上覆羽灰褐色,翼覆羽淡褐色,羽端灰白色。獲自台東縣的標本,雄鳥體色與上述類似,但上背和肩羽金黃色較淡,下背至腰為黑色、乳黃和深綠色斑紋,羽緣橄欖色。腹側和腋桔黃色,有黑色斑。翼覆羽淡褐色,羽端灰白色,尾羽紅褐色橫斑較細。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低平原地區乾旱的荒野地,如丘陵地、河床或河邊草叢蔓延的地方,以及平原農田如甘蔗、花生、地瓜等旱作地,有時也見於疏林的灌叢中。台灣的分布多見於中、南部和東部,北部甚為稀少(Hachisuka&Udagawa1951)。
外型略呈縱扁,具有一比例鮮明的尾部(由肛門至尾柄基部);吻端間銳但口部朝下,並於周緣具觸鬚,體高最明顯處在背鰭基部前緣,胸鰭寬闊。產沉性黏著卵,親魚具孵育行為;因具攝食藻類與撿拾碎屑習性而受觀賞水族市場歡迎。
分布區域
廣泛分佈於中南美洲與南美洲,因此在巴拿馬、厄瓜多與哥倫比亞境內皆有分佈;目前則多有人工繁殖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