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洋甘菊英文名稱為"German Chamomile",在希臘語中「Chamomile」即指「地上的蘋果」之意,就是洋甘菊所散發蘋果的香味。自古以來「洋甘菊」就是最受歡迎的香草之一,晴天時將開花的花朵摘下,稍微過水瀝乾,乾燥的花可做花茶,具有鎮靜、舒緩的作用,又因其具有抗菌、抗發炎的藥效,所以至今它仍用在各種溫和無刺激性的化妝及皮膚保養品中。一般大家熟知的洋甘菊,主要有羅馬洋甘菊(洋甘菊屬)及德國洋甘菊(母菊屬)這兩個品種,兩者在外觀上幾乎很難分別,不過羅馬洋甘菊的香氣較濃,植株呈匍匐生長,平地不易開花。
栽培方式
洋甘菊的株高15-60公分,莖直立,葉子羽狀深裂,呈線狀。花莖細長,花為頭狀花序,中間為黃色管狀花,初為半球狀,開花後漸生長成為圓錐狀而成中空,最外層為白色舌狀花,盛開後會下垂向後捲,在台灣平地栽培可以開花,耐病蟲害,生長適溫為18-25℃,可略耐乾旱、避強風,選擇排水、日照充足的場所。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蘭嶼和綠島也有記錄。成蟲喜歡於常綠 闊葉林和海岸林等活動,飛行緩慢優雅,成蟲喜訪花吸蜜。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其他兩種絹斑蝶屬的種類,本種 體型最小,因斑紋分佈外觀看起來特別白,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北部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夾竹桃科的鷗蔓和布朗藤 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背,卵呈白色砲彈形,表面有淺凹陷和縱稜,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身上有兩對肉 質長突起,終齡幼蟲於寄主或附近植物上化蛹,蛹為懸蛹,蛹體粗短,外觀為翠綠色。
體長約73cm。頭頸、胸部、背面及尾為一致的深褐色。眼灰色,臉部皮膚裸露無羽,雄鳥為淡藍色、雌鳥為乳黃色。尾成楔形。腹部、翼下覆羽及尾下覆羽白色,胸腹之間的羽色黑白分明。喙長成圓錐狀,淺黃色。腳黃綠色,趾間有蹼。飛行時腹面及雙翼的黑白對比明顯。 幼鳥腹部及翼下覆羽為淺褐色,雜有許多白色細橫紋,胸腹之間的羽色並無清楚的分界線,喙灰色。
棲地與習性
大洋性的海鳥,棲息於海島或陸地沿岸附近,覓食於近岸的海域,偶爾會進入內陸水域。 滑翔能力佳,能自空中潛入水裡獵食,可以潛水頗深,在水中也能游泳,也常浮游於海上。
體呈縱扁,全身黝黑,體表及各鰭密布白色圓點,惟圓點大小、分佈位置、數量與密度,多隨個體及其不同成長階段持續變化;幼魚圓點較大而稀疏,成體則密集但相對細小
分布區域
南美洲奧里諾科河上游,及亞馬遜河中下游的南部支流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