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分為高性和矮性,莖叢生狀,莖皮呈銀綠色,高30-80公分,葉對生,銀綠色,葉卵形或長橢圓形,花為離瓣花,以覆瓦狀排列成鐘形,且有單瓣和重瓣之分,重瓣品種狀似玫瑰,非常浪漫多姿。洋桔梗屬於相對長日照開花植物,一般是在春天種植,夏秋開花,但在臺灣不同海拔種植,運用不同品種,夏季遮蔭,冬季點燈方式,可在四季開花供應切花市場,是一種高級花材,更是時系捧花及插花受歡迎的材料,秋冬氣候轉涼後有盆花供平地觀賞。
栽培方式
洋桔梗栽培最適當溫度在15-25℃,比較大的栽培問題是"簇生現象",主要是環境不適造成的生長狀態,除因苗期高溫乾燥的環境外,在高溫期成熟的種子、品種特性、以及定植後田間的環境都會影響簇生的發生,最好能在高冷地育苗,保持日夜溫23~18℃的環境,高溫33℃左右採收的種子不可用。定植田間初期應避免強光、高溫、缺水等不良環境因子,才能讓植株生長良好。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本島桃園以北之低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床和林緣等區域活動,飛行活潑敏捷, 會訪花吸蜜,雌、雄蝶均會至濕地吸水,雄蝶並具明顯的領域性。臺灣地區的族群被處理為北部和中南部兩個亞種,北 部體型稍大,寄主植物也差異。在臺灣沒有與本種近似的種類,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生期越冬。單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僅有紫金牛科的大明橘,取食部位為葉片,雌 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枝、葉或附近的枯葉等雜物上,卵呈粉紅色球狀,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黃綠色,上具 深綠色小斑紋,於寄主植物的葉片上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淺綠色,上有藍綠色縱線紋。
身長約18cm。雌雄鳥羽色相同,雄鳥比雌鳥大。頭頂至後頸羽色烏黑,有黑色鬍線。雙頰、耳羽及喉部灰白色,嘴角有一橙色或黃色痣點。背部灰綠色,腰部灰色,翼的覆羽、飛羽及尾羽灰橄欖綠有黃綠色的羽緣,胸部淡灰褐色,腹部白色,尾下覆羽白色,羽緣帶有黃色。喙黑色。跗蹠與趾黑色。另外,在台灣東部與南部可見許多烏頭翁與白頭翁的雜交個體,各羽區有不同顏色的組合,產生的雜交類型很多,原則上兼具了兩者的特色。有些雜交個體的頭部黑色或白色範圍甚大,遠超過純烏頭翁或純白頭翁黑白兩色原來所佔的範圍,雜交個體在此兩極端之間展現多樣的羽色變異。
棲地與習性
與白頭翁相同。棲息的範圍很廣,由岩壁至庭園均可能出現,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灌叢、農田、果園及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環境中。不太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