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灌木,株高1-3公尺。 莖:圓柱形,多分枝,小枝細長,具刺,密被灰色星狀毛。 葉:單葉,近對生,卵狀長橢圓形,長15-25公分,寬8-15公分,先端銳形,基部楔形,全緣或淺波狀5-7齒裂。 花:聚繖花序,腋生;花萼闊鐘形,5裂,裂片先端刺尖;花冠白色,鐘形,5深裂;雄蕊5枚,花絲甚短。 果:漿果成熟時橙黃色,球形;種子多數。
栽培方式
喜半日照、溫暖多濕的環境。不耐旱,須提高澆水頻度,高温乾旱下每天應澆水2~3次。夏季勿中午浇水,以避免傷根。植栽定植時除施基肥外,平時肥料應勤施薄肥,可追施液肥2-3次,肥水充足使植株健壯、結果累累。萬桃花的蟲害多,主要常見是青枯病、紅蜘蛛等。植株過密時可進行摘葉、剪除部分枝條,以利於通風透氣、增强光照、株形優美。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臺灣的離、外島幾乎都有分佈。成蟲的棲地選擇非常多樣,差不多涵蓋所有環境,其中又以山邊林緣和都會區等半日照環境最容易看到,飛行緩慢,會訪花吸蜜,雄蝶有明顯的領域行為。低溫期數量會增多,對菜園為害頗為嚴重。在臺灣最類似的種類是白粉蝶,其前翅背面翅端黑色斑紋內緣呈直線,本種則是成鋸齒狀,在辨識上非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十字花科的蘿蔔、白菜、葶藶、小團扇薺和焊菜,鐘萼木科的鐘萼木,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上,卵呈橙黃色梭狀,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綠色背中央有一明顯黃色線紋,於葉片或附近物體上化蛹,蛹為縊蛹,蛹有兩根向尾部的棘刺,外觀有綠、褐色兩型。
雌雄鳥同色。額暗灰色,頭頂橄欖褐色,眉白色,過眼線黑色,眼周裸露暗褐色,下喙基至耳羽黃白色。喉、前頸白色,頸側黑、白、栗三色混雜形成頸輪。背面呈橄欖褐色,各羽有寬窄不等的黑色橫斑,小、中覆羽黑褐色,羽端橄欖褐色,大覆羽有黑褐色和橄欖褐色斑點。初、次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外側羽緣栗褐色。腹面的胸、鼠灰色,部各羽有白色軸斑。腹部乳白色。尾下覆羽淡土黃色,有黑色橫斑。喙黑色,腳珊瑚紅色。雛鳥體暗褐色,頭側黃白色,腳粉紅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低山區海拔300至2,300公尺原始闊葉樹林的底層,地表植被不多,但或多或少有腐植層的鬱蔽空間,偶爾也在裸露地出現。性甚害羞而機警,不易發現。日行性鳥類,通常是三五成群,各自相距10至20公尺,邊走邊覓食的小群活動,此時可聽到相互呼喚的叫聲,其中1隻先以「丟鼓、丟鼓」或「咯、咯」聲鳴叫,隨後其它隻則以「咯、咯」或「丟鼓、丟鼓」聲相互呼應,也常以輕聲的「校、校」回應(羅宏仁2000)。 當與人不期而遇時,如雙方距離尚遠,會快步跑入草叢裡,如距離甚近,會急迫躍飛逃離,同時發出「乖、乖、乖」的連續短音,似在知會其他伙伴。台灣山鷓鴣的全年活動,會隨著食物來源的變化而產生季節性遷移的現象(羅宏仁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