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草本,株高度約20~50公分,具有匍匐狀根莖,蔓生。莖略帶紅色,全株有毛。根生葉叢生基部;莖生葉為互生,幾近無柄。葉薄質、葉型態多變,常見倒披針形或倒卵形,葉緣全緣疏鋸齒與淺缺刻都有。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花朵外圈的舌狀花為淺藍紫色,管狀花黃色合生於花序中央。四季皆能開花,以春季最盛。
栽培方式
馬蘭花強健適應性佳,在全日照、半日照及陰暗光線稍不充足的環境都能生長,但喜好潮濕環境,栽培在全日照下需注意水分供應。夏季及乾旱時生長緩慢,應充足給水。每季施肥一次。盛花過後宜將植株強剪,修僅留基部5~10公分,促進植群的更新。耐陰性佳,更因其美麗的藍色的頭狀花序,易於栽植,常用於花壇或盆栽觀賞。具地下走莖、植株低矮、能匍匐生長等特性,可做地被或於疏林或行道樹下配置。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基隆嶼、澎湖、蘭嶼、綠島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生林、海岸林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活潑敏捷,會訪花吸蜜,雄蝶常群聚於濕地吸水,量多時可達數百隻,季節型不明顯,在臺灣與本種近似的是密紋波灰蝶,但其後翅無尾突,雌蝶腹面呈淺褐色,本種雌蝶腹面呈淺黃褐色,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廣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虎耳草科、豆科、殼斗科和大戟科等,取食花或花苞,雌蝶將卵單產或聚產於寄主植物的花苞隙縫內,並分泌透明的膠狀物質,將產卵處封閉,卵呈淺黃綠色扁平狀,表面平滑,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體色多樣,於樹皮裂縫或枯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淡黃褐色,上有黑色斑點。
雌雄鳥同色。額暗灰色,頭頂橄欖褐色,眉白色,過眼線黑色,眼周裸露暗褐色,下喙基至耳羽黃白色。喉、前頸白色,頸側黑、白、栗三色混雜形成頸輪。背面呈橄欖褐色,各羽有寬窄不等的黑色橫斑,小、中覆羽黑褐色,羽端橄欖褐色,大覆羽有黑褐色和橄欖褐色斑點。初、次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外側羽緣栗褐色。腹面的胸、鼠灰色,部各羽有白色軸斑。腹部乳白色。尾下覆羽淡土黃色,有黑色橫斑。喙黑色,腳珊瑚紅色。雛鳥體暗褐色,頭側黃白色,腳粉紅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中、低山區海拔300至2,300公尺原始闊葉樹林的底層,地表植被不多,但或多或少有腐植層的鬱蔽空間,偶爾也在裸露地出現。性甚害羞而機警,不易發現。日行性鳥類,通常是三五成群,各自相距10至20公尺,邊走邊覓食的小群活動,此時可聽到相互呼喚的叫聲,其中1隻先以「丟鼓、丟鼓」或「咯、咯」聲鳴叫,隨後其它隻則以「咯、咯」或「丟鼓、丟鼓」聲相互呼應,也常以輕聲的「校、校」回應(羅宏仁2000)。 當與人不期而遇時,如雙方距離尚遠,會快步跑入草叢裡,如距離甚近,會急迫躍飛逃離,同時發出「乖、乖、乖」的連續短音,似在知會其他伙伴。台灣山鷓鴣的全年活動,會隨著食物來源的變化而產生季節性遷移的現象(羅宏仁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