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手指上的原味 認識阿美族的野菜文化--04
鑒於食用價值及生物科技開發價值,花蓮區農改場與慈濟科技大學共同合作以「雨來菇人工栽培與應用」研究參加國家新創獎比賽,並榮獲第17屆國家新創獎的學研新創獎肯定,後續研究「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也榮獲第18屆國家新創獎精進續獎。
花蓮區農改場肩負加強宜蘭、花蓮二縣地區農業試驗應用及農業推廣任務,自民國70年代中期,即開始進行原住民部落的農業生產輔導,80年初更是在部落推動有機農業。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輔導過包括宜蘭縣與花蓮縣等30多個原民部落,在花蓮縣內的原民族包含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布農族及賽德克族,及在宜蘭縣內的泰雅族。研究方向為原住民傳統作物保種與開發應用,建立符合原住民族生活型態的有機栽培技術,開發原民特色加工產品,並強化跨機關溝通與資源共享,提高原鄉農產業競爭力。
在原鄉部落深耕多年後,為了協助保存部落傳統農耕知識及飲食文化,除了投入研發工作外,亦藉由出版專刊推廣宣傳。最早從民國88年起出版的《少量多樣化農產品食譜》中便開始推廣原住民傳統作物如山苦瓜、箭筍、紅糯米等料理方式。在原鄉飲食文化的推廣上陸續推出《麵包果食譜》、《創意野菜料理》、《原味料理》、《地產地消專輯-部落廚房地圖》、《族人的廚房》等食譜料理的紀錄保存。在部落農耕紀錄方面也有《部落農業微革命》、《花蓮原住民特色農產業巡禮》、《部落農耕生活工藝誌》、《東海岸的里山里海故事》、《花蓮原住民市集發現記》、《原鄉部落小旅行》等推廣書籍,有助於在地文化推廣及部落旅遊的故事行銷。
除了相關書籍及文章外,藉由舉辦與原民產業相關的研討會,如100年的「東部地區原住民農產業發展研討會」、102年「原住民農耕、文化復興與永續經營研討會」、105年「原鄉特色作物與傳統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國際研討會」。結合產官學界的力量聚焦原民產業的發展議題,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台灣原住民的農產業特色及其值得學習與傳承之處。
原住民長期與在地環境互動所累積的傳統生態知識,愈來愈受到全球的重視,在這樣的前提下,花蓮區農改場推出「Ina的野菜廚房」食農教育教案(Ina在阿美族語中是媽媽或阿姨的意思),除了希望喚起學童在課堂之間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化身為阿美族的野菜文化交流大使,更是一款食農教育教學材料。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形態與生理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遺傳與育種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栽培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營養與肥培管理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 葉菜類 > 葉菜類-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農業產業文化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本場廣告訊息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107年11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本場新進人員介紹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新型態農業耕作觀摩會》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核心精神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107年北部地區甘藷栽培管理技術暨產業輔導研討會活動紀實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農業技術諮詢服務暨傾聽人民心聲座談會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健康有禮-有機(轉型期)黑豆茶包上市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用手機找農機 農耕省工一把抓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閉幕 凝聚各界共識 打造全民農業113/11/22
- 農業淨零碳排- 地被植物對增加果園土壤固碳之應用研究1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