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有「草」開始
文圖/郭雅紋
「碳匯」(Carbon Sink)指可固定及吸存二氧化碳的場域,多數認為海洋、土壤及森林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碳匯潛力場域。土壤不是直接吸收二氧化碳,是透過植物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下來成為植物體質,隨著植物死亡與代謝回歸土壤,再經由腐植化作用成為土壤有機質。目前已知透過適當土壤管理措施,如草生栽培、有機友善栽培、低耕犁等,讓土壤有機物增加或減少土壤擾動降低有機質分解速度,可維持較高的土壤碳量。
【強化水土保持與培養地力 初始的草生栽培策略】
早年,農人嫉「草」如仇,草曾經一度被視為不能存在物,有草代表疏於管理。為利於耕作,除草劑被視為偉大發明,它大大降低人工成本,也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邇來,越來越多報告指出除草劑可能對人體健康與環境有負面影響,不用除草劑,改以人工除草,或行草生栽培,變成農產品銷售賣點。草生栽培(或稱覆蓋作物)起源應追溯至水土保持概念,臺灣坡地以果園為主,水土保持早在民國40年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創辦就進行,其中覆蓋作物有其重要性,60年啟動示範計畫,以百喜草為最佳水土保持植物。87年本場執行「合理化施肥措施水庫集水區土壤肥培改進計畫」,於海拔2,000公尺的梨山、武陵及松崗溫帶果樹果園進行草生栽培觀察試驗,利用苕子作為果園綠肥栽培作物,可周年覆蓋果園,有保水、保肥、抑制其他草類生長功能,隨後陸續於山坡地和平地果園進行多年生花生、埃及三葉草及大豆等豆科作物覆蓋推廣。綜整土壤分析資料顯示,實行覆蓋作物的果園土壤有機質確實有增加現象,且可以降低土壤總體密度,提高土壤孔隙。
【草生栽培草類選擇 單一朝向多元在地】
草生栽培早期以水土保持和培養地力觀點出發,又為了打破其會與主作物競爭養分及水分、成為病蟲寄主及蛇躲藏場所觀念,多推薦單一草種,保持整齊美觀,並運用根瘤菌共生豆科植物固定空氣中的氮素,降低養分競爭。當年,從休耕田推薦的綠肥著手,選擇覆蓋速度快、種子供應無虞的種類,如苕子。當時綠肥種子以進口為主,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將大豆育種方向轉向綠肥利用,於88、91年培育出適合臺灣的綠肥大豆品種,推出綠肥大豆台南4號及台南7號,應用於果園草生栽培。隨後發展原生草種的選留,優勢草相就地利用沒有環境適應問題,留下適合的原生草類做為地表長期覆蓋。近年,除蠅翼草、穗花木蘭等豆科植物外,非豆科植物應用為覆蓋作物亦常見,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曾進行金腰箭舅、紅葉滿天星、孔雀草、心葉水薄荷等作為果園草生栽培之潛力研究,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評估馬蹄金、怡心草、匍根大戟、越橘葉蔓榕等適應性,同時發展草毯技術,克服草類移植存活率和管理成本問題。
草生栽培推行成功,需具備栽培省工、成活率高、覆蓋速度快、覆蓋期長、病蟲害少、耐踐踏、越冬性佳及種原供應無虞。草生栽培建立應循序漸進,可採逐年分區種植在果樹行間,先將草種集中種植,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作為適應力觀察試驗;先讓特定草類大量生長,當達覆蓋率後,可抑制其他雜草,再擴散種植到其他園區,可避免過於分散種植,被果園內雜草覆蓋。
【科技助草生栽培增匯驗證】
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是假定土壤有機質含有58%的含碳有機物,維持或增加土壤有機質可以顯示管理措施的土壤碳匯效應。101年本場於葡萄園進行草生栽培對土壤碳匯的影響,評估期間綠肥大豆、多年生花生試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的終止值明顯高於初始值,反映土壤有機碳含量呈增加趨勢,而現地優勢草種試區土壤有機質無顯著變化,農民慣行(淨耕)試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經加入土壤總體密度量測資料計算,綠肥大豆、多年生花生、現地優勢草種、農民慣行(淨耕)試區每公頃固碳量分別為1.24、0.84、0、-0.79公噸。以植物對二氧化碳固定效果亦可做為評估方法,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綠化量指標「植物固碳當量Gi (kgCO2e/m2.yr)」中可得知各植栽二氧化碳固定量,其數值代表各植物在環境中每平方公尺綠地的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另外110年起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現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南投縣中寮鄉針對慣行栽培(使用除草劑)及友善草生栽培的香蕉園進行生態系尺度碳通量研究,遮罩量測結果顯示,草生栽培的香蕉園年固碳量高於慣行香蕉園10-150倍。
農業部積極以可量測、可報告與可查證(Measurable, Reportable,Verifiable, MRV)原則建置與評估相關土壤管理制度之可信度,以目前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草生栽培增加碳量非常可行,將會是農業淨零的開端。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土壤肥料類
消費者知識庫 > 環境生態類
相關檔案下載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
- 農業淨零碳排- 地被植物對增加果園土壤固碳之應用研究113/11/20
- 農業生態與國土綠色網絡- 苗栗縣西湖鄉文旦產區長期生態調查113/11/20
- 土壤肥料與農業機械-促進瓜果類作物抗逆境複方微生物堆肥之研發113/11/20
- 生物防治與植物保護研發應用-開發草莓潛伏性病害檢測技術及導入抗感病快篩技術於耐病育種113/11/20
- 作物改良、栽培技術及產品研發-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種- 苗栗3 號113/11/20
- 蠶蜂及生物技術研發-二化性家蠶種原延長冷藏保存關鍵技術之研究113/11/20
- 運用智慧化茶園管理及新型加工製茶技術 以「臺灣製造,品質第一」為目標攜手開創新局113/11/18
- 設施蘆筍智慧栽培數位服務平台及智慧藥肥施作系統觀摩會113/11/18
- 「資源循環再生利用 禽畜糞堆肥提升落花生生產效益循環場域示範觀摩會」活動紀實1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