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知識庫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專刊:發芽-花蓮原住民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撒固兒部落--01
作者:曾竫萌;楊大吉;陳美齡
公佈日期:113 年 07 月 18 日
書目
111
•Sakidaya
在河海交界處採集-撒固兒部落
文獻上最早出現撒奇萊雅人的紀錄,可推至荷西時期,西班牙人當時已經紀錄到奇萊平原上,有撒奇萊雅人居住。
日治時期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與宮本延人也在田野訪查時記錄到當時在奇萊平原上有五個不同的部落,Sakizaya(撒奇萊雅社)、Cikasuwan(七腳川社)、Natawran(荳蘭社)、Pokpok(薄薄社)、Lidaw(里漏社),各自有不同的氏族血緣,部落各自獨立,互不隸屬。
撒奇萊雅人於奇萊平原上生活,東臨太平洋,部落沿著美崙溪,發展出農業、漁業、狩獵。昔日傳統農業以小米耕種最為重要,也延伸出與小米生長相關的祭儀。十九世紀後因為與噶瑪蘭族人接觸,族人開始學習水田耕作技術,水稻耕作面積逐漸增加,飲食習慣也逐漸改變。漁業以撈捕魚類、採集貝類為主。捕魚祭時需提前製作漁具,cengceng跟celing,皆是就地取材。族人們有著熟稔的植物應用與生態知識,使用天然的捕魚方式。
奇萊平原年末時會有候鳥棲息,侵擾農作物,因此早期有狩捕鳥類的習慣,現今不捕鳥了,但是維持傳統祭儀,族人共聚並且由頭目帶領,祈福敬告祖靈。
此次訪談為使用Sakidaya語的族人,訪談地區為Sakul撒固兒部落。族人維持河海採集,並在耆老叮嚀下,自他方引種復耕小米,將耆老記憶中小米耕種的知識記錄下來,也將文化與生活實踐於部落日常中。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農業推廣教育 > 農業推廣教育-其他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農業產業文化
延伸閱讀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本場廣告訊息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107年11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本場新進人員介紹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新型態農業耕作觀摩會》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核心精神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107年北部地區甘藷栽培管理技術暨產業輔導研討會活動紀實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農業技術諮詢服務暨傾聽人民心聲座談會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健康有禮-有機(轉型期)黑豆茶包上市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用手機找農機 農耕省工一把抓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1期-------------第6次全國農業會議閉幕 凝聚各界共識 打造全民農業113/11/22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2期-------------本場廣告訊息113/11/08
議題關聯知識文庫
入口網關聯文章
主題館關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