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採後處理研發成果及未來發展
摘 要
因世界人口持續增加及社會逐漸發展,蔬菜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同時都市化的比例提升也導致蔬菜至通路銷售變多,新技術的引入更趨重要。因此,隨著通路供應的改變,蔬菜需求種類與採後的操作模式也隨之變化,越長的櫥架壽命、穩定的供貨生產及消費者對品質的注重。作物品項適宜的低溫貯藏,維持了蔬菜的品質;產地預冷設備使用,可確保後端販售耗損降低與較好的販售性;氣調貯藏與氣變包裝的逐步發展,穩定了供貨;驗證與食安的重視,也帶來了更多的食品安全概念和規範;最後,育種、包裝與人工智能的發展,將結合蔬菜採後處理技術,將新的操作模式透過通路進入了一般消費者身旁,使蔬菜新運銷體系更具效率。
關鍵字:蔬菜、採後處理、通路、未來發展
前 言
至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將超過90億,糧食需求預計將增加接近 100%(Fukase 和Martin,2020 年;Pawlak 和 Kołodziejczak,2020 年)。因此,為了滿足未來的需求,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必須大幅提高約70%,才能滿足未來不斷增長的需求(Cole 等人,2018 年;Sharma 等人,2020 年)。而在全球所有食品商品中,水果和蔬菜的採後損失最高,佔總產量的 28% 至 55%,每年估計損失約 7,500 億美元(Opara 等人,2021 年;Ueda 等人,2022 年)。臺灣早期農業發展著重於品種育種、生產技術提升與開發,針對於採收後處理及貯運之研究,因為屬就近銷售、拍賣市場隔日需求及臺灣島內運輸距離較短等因素,導致蔬菜層面針對採後處理技術與資材應用等較為薄弱,為改善此情形,良好的低溫貯藏方式,預冷與冷鏈管理等技術持續引入;另方面針對食品安全與持續性的議題,持續發展新形式的食品保存技術也越顯重要(王等人,2021)。因此,在蔬菜品質的維持層面,採後處理技術及預冷作業是冷鏈前端基石,小農藉由簡易的田間採後處理,就能讓農產品鮮度更持久,但完整的冷鏈建置,仍須資本投入,近年陸續有合作社、農民團體、供應商、集理貨包裝場、團膳業者及外銷廠商體認蔬菜在冷鏈的重要性,臺灣農產運銷的面貌,正在透過需求端的逐漸轉變,更有了新的動力。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 農民輔導與推廣服務- 臺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榮獲112 年度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評鑑優異獎113/11/20
- 農業淨零碳排- 地被植物對增加果園土壤固碳之應用研究113/11/20
- 農業生態與國土綠色網絡- 苗栗縣西湖鄉文旦產區長期生態調查113/11/20
- 土壤肥料與農業機械-促進瓜果類作物抗逆境複方微生物堆肥之研發113/11/20
- 生物防治與植物保護研發應用-開發草莓潛伏性病害檢測技術及導入抗感病快篩技術於耐病育種113/11/20
- 作物改良、栽培技術及產品研發-抗白葉枯病水稻品種- 苗栗3 號113/11/20
- 蠶蜂及生物技術研發-二化性家蠶種原延長冷藏保存關鍵技術之研究113/11/20
- 水稻稻種繁殖一貫化機械作業,臺南農改場辦觀摩會秀成果113/11/20
- 運用智慧化茶園管理及新型加工製茶技術 以「臺灣製造,品質第一」為目標攜手開創新局113/11/18
- 機採茶菁結合茶園智慧化管理 韌性技術為茶產業布新局1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