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標靶治療、精準省工 本場開發無人機GPS定位赤眼卵寄生蜂球投放技術
為擴大天敵防治效益,本場與中國文化大學、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及臺糖公司共同合作,開發赤眼卵寄生蜂新式蜂球,並配合無人機GPS 定位自動投放,可有效防治玉米害蟲秋行軍蟲及玉米螟,每公頃只需5-10 分鐘,相較於傳統手釘蜂片效率提高6-10 倍。目前本投放技術已分別技移與吉田田有限公司及擎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與臺南鹽水農會合作應用於國產雜糧生產。
蜂片改蜂球 施放更方便
臺灣在108 年的時候發現了第一起秋行軍蟲案例,自此該害蟲成為玉米生產上重要害蟲。為符合農藥十年減半政策,文大謝佳宏教授發現利用赤眼卵寄生蜂,可寄生秋行軍蟲的卵,達到生物防治目的。過去寄生蜂係由臺糖公司生產蜂片,並以釘書機釘於田間玉米葉片,這種模式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因此配合省工模式才能真正的擴大防治效益。
因此謝教授從扭蛋機發想,與本場合作將蜂片改成蜂球並配合無人機投放,而這2 點正是本技術的重要關鍵。在開發新型寄生蜂球方面,本場設計易拋投的球體,將蜂片放入其中可保護寄生蜂,避免在羽化前遭外界害物捕食。球體上的狹縫,更是特別依照赤眼卵蜂量身訂做,不受雨水或螞蟻干擾,讓蜂羽化後可順利飛出。同時蜂球使用環保材質,容易被土壤分解不影響田區環境。
在無人機投放方面,本場設計附掛於無人機下方的連續投放機構,搭配雲端操作平台,不受機具廠牌限制,使用任何手機或平板皆可操作。在平台劃定區域後,程式可自動計算田區面積及投放座標,GPS 定位定點投放,啟動後無人機自主飛至田區均勻投放,每公頃只需要5-10 分鐘,相較人工手釘蜂片效率提高6-10 倍。
技術落地 產業鏈造福全臺
本場植保研究室林立副研員及農機研究室李易樺助研員,在轄區食用玉米進行相關試驗後,隨即至西部雲林、嘉義及臺南等大面積硬質玉米產區,辦理6 場次的示範說明會並進行相關試驗。本技術搭配低度用藥,讓硬質玉米果穗受害率明顯降低,同時提高產量和品質。目前臺南鹽水區農會也應用於高粱專區,受害率也明顯降低,未來也可應用於甘蔗等產業。
鹽水農會邱子軒總幹事表示,從112 年測試蜂球防治硬質玉米害蟲,到今年防治高粱,秋行軍蟲為害率都下降很多。雖然噴農藥同樣可以防治,但對農友自身安全也有危害,因此期待未來利用無人機大面積投放,為農友提升更多的產量。
本場楊大吉場長表示,目前無人機投放蜂球技術的產業鏈已建立,包括新式蜂球設計已取得新型專利,並技術移轉予吉田田公司製造販售,另外GPS 定位投放球體裝置製造技術,則於今年授權予擎壤科技,可望開始製造並販售予無人機業者。他期待此生物防治模式,未來應用於大規模農業生產,減少農藥施用頻度,支持環境友善及永續農業的發展。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 其他有害生物為害與防治
消費者知識庫 > 其他 > 農業發展
- 花蓮區農情月刊--行政院 卓榮泰院長蒞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 期待中心實踐有機農業發展與國際鏈結113/11/08
- 認識硬質玉米黑穗病(2020.03 種苗科技專訊)113/10/28
- 養蜂病蟲敵害智能監測系統功能擴充及商品化 (第1年/全程4年)113/10/23
- (73卷3期)台灣農業研究113/09/30
- 花蓮區農情月刊--年度試驗考評 本場轄區走透透113/09/03
- 花蓮區農情月刊--有機農業科研策略工作坊 農業部所屬機關共同研議有機農業未來研究方向113/09/03
- 花改場--標靶治療 精準省工-無人機GPS定位投放赤眼卵寄生蜂球技術113/09/03
- 硬質玉米豐產訣竅 深耕整地搭配合理水分管理113/08/23
- 苗栗地區硬質玉米適栽性測試113/08/02
- 花蓮區農情月刊--第七屆百大青農 轄區農糧領域共7位夥伴入選11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