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水果腐爛的兇手-認識採收後病害的發生與防治
文圖/ 羅佩昕
「為什麼水果放著就爛掉了?」、「為什麼芒果果皮這麼多黑色斑點?」這是許多農民與消費者心中的疑問,更造成生產者與購買者的損失,而造成水果腐爛的罪魁禍首就是「採收後病害」的發生。採收後病害(postharvest disease) 也稱為貯藏性病害,是作物自田間採收後,經由清洗、分級、包裝、運輸及販賣,直到消費者手中所發生的病害即稱之。
造成採收後病害的病原菌,依據不同的感染特性可分為兩大類:
一、田間感染:病原菌從作物田間栽培期間即感染果實,感染後不會出現任何病徵,一旦果實開始成熟,病斑就會顯現出來,並且病斑逐漸擴大,這類的病原菌具有潛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的特性,芒果炭疽病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二、傷口感染:病原菌存在於田間或包裝場環境中,當果實表面因為機械傷害( 剪刀) 或人為傷害( 指甲痕) 造成傷口,病原菌就會趁虛而入,這類的病原菌通常病原性較弱,常見的病害如柑橘綠黴病、草莓灰黴病及香蕉軸腐病等。
採收後病害依據不同的感染特性,適用不同防治方式,可更加有效的抑制病害的發生。田間感染的病原菌具潛伏感染特性,因此,當果實成熟再進行防治則為時已晚,以芒果炭疽病為例,其防治需要從田間管理開始做起,移除田間廢棄枝條與病果,預先進行化學藥劑防治,及提早套袋。而另一類在果實採收後因傷口侵入感染的病原菌,以柑橘綠黴病為例,除了減少採收過程中,因為碰撞、機械及人為所造成的傷口外,也可透過採後處理,對病原菌進行消毒或抑制,使用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所推薦於貯藏性病害的化學藥劑,或以非農藥防治資材,如幾丁聚醣、碳酸氫鈉及次氯酸水等進行處理,可達到防治果實採收後病害發生的效果。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園藝類
消費者知識庫 > 植物保護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相關檔案下載
- 小米文化傳承 臺東農改場於新園國小辦理食農教育課程114/10/29
- 花卉產業與園藝療育114/10/23
- 花卉育種的永續發展及實務分享114/10/23
- 花藝設計與生活用花之身心薰陶114/10/23
- 國產斑葉電信蘭育種研究與產業現況114/10/23
- 零售消費端之切花品質研析與冷鏈保鮮處理114/10/23
- 開創超市鮮花通路與願景114/10/23
- 國產花卉產業動態與韌性發展114/10/23
- 循環農業之苗木枝條去化再利用114/10/23
- 蝴蝶蘭永續管理中黃葉病感染源之探討與管理114/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