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雙甲歡慶改制周年 茶改場以創新思維展現茶業永續生命力
本場於113年8月3日 (六) 歡度改制周年場慶 (原121週年)。本場創立於1903年,迄今已有121年的歷史。民國112年配合農業部成立,機關改制成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本場長久以來擔任臺灣茶業研發先驅與產業推動的重要角色,改制後研究領域擴及飲料作物,為臺灣唯一的茶及飲料作物產業輔導專責機構。本 (113) 年度場慶活動主軸為『越雙甲・慶周年 智慧、多元、創新』,本場積累百餘年研發量能,兼顧產業鏈結與推動,成功推出多項茶業科技新技術,並以「新品種」與「新茶類」領銜登場,讓與會佳賓耳目一新。
農業部胡忠一次長說明「智慧韌性・永續安心」是農業部新推出的四大農業政策行動策略,尤其是上週凱米颱風過境帶來破紀錄的驚人雨量,更讓人理解極端氣候已是現在進行式,強化農業韌性已刻不容緩;而改制後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管轄國內茶、咖啡及所有飲料作物,也將配合本部行動策略,以智慧科技提升茶及飲料作物產業競爭力。本場以循環淨零為目標研發多項茶業科技新技術,包含省工、低碳的新茶類製程及次世代茶飲加工技術,也推出智慧數位服務如臺灣茶葉生產資訊平台,皆有助打造臺灣茶產業成為永續韌性的產業,協助茶農成為具有高度專業的職業。
圖1、農業部胡忠一政務次長親臨本場113年度場慶暨機關開放日勉勵本場持續創新研發
圖2、本場113年度場慶啟動儀式大合照
「新茶類-臺灣橙茶」與「臺茶26號-豐鶴」聯袂發表
揭開茶改場百年新序幕
本次場慶以智慧、多元、創新為題進行活動主題規劃,首先 (一) 創新區的「新品種」與「新茶類」發表是一精彩亮點,臺灣第一個商用茶新品種「臺茶26號」具高產,具適合機械採收及茶湯滋味濃稠等特性,於場慶活動中辦理命名票選活動,最終以「豐鶴」雀屏中選,感謝民眾投下寶貴的一票,一同見證「臺茶26號-豐鶴」將為臺茶創造的新歷史;創新省工、低碳「新茶類」製程--臺灣橙茶,其利用機採茶菁研製重萎凋、適度炒菁揉捻並控制發酵之新茶類製程,具花果香、清爽圓潤之新風味,首度於場慶中辦理試飲,讓民眾親身品茗它的獨特風味。其次是 (二) 智慧區,展示本場在智慧科技服務上之研發成果,其中茶與咖啡分類分級數位化評鑑系統,將品質風味與分級指標結合,評鑑後可立即運用生成式AI產出風味評鑑報告書,將以數位科技引領產業革新。最後為 (三) 多元區,由臺灣咖啡風味輪及速萃調飲茶新型加工技術領銜,以多元思維開創調飲新模式,其中手沖速萃茶之新品飲方式更能貼近新世代的需求。本年度場慶與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聯手舉辦北部水土保持聯展,邀請全臺二十個單位共同參與,透過互動性遊戲讓參訪民眾認識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而看見部落原民發展協會也共襄盛舉,首度亮相臺灣茶食農教育體驗Tea House,在炎炎夏日中,帶給各位民眾戶外農遊新體驗。
圖3、「臺茶26號」命名票選活動以「豐鶴」雀屏中選
圖4、農業部胡忠一次長體驗本場研發之速萃調飲茶
表揚茶產業傑出人士 以創新茶飲勾勒產業新願景
本場對臺灣茶產業發展有功人士予以公開表揚,今年度遴選6位茶產業傑出及特殊貢獻獎得主,包括陳仙如先生(埔中茶傳統工藝傳承者)、蘇文昭先生(鹿谷烏龍茶文化保存者)、吳秋伶女士(紅烏龍推手)、張文輝先生(四季春發現者)、陳茂淳先生(名間埔中茶文化保存者)及林馥泉先生(茶界宗師),特別感謝他們對臺灣茶產業發展與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的奉獻與貢獻。此外,本場邀請2024全國創意茶飲調製競賽得獎選手進行現場展演,以速萃茶為基底調製創意茶飲供民眾品嚐,讓民眾瞭解國產農產品與茶飲結合的無數可能性,而「最佳人氣王」票選活動由健行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獲獎,獨得新臺幣2萬元獎勵金。
圖5、農業部胡忠一次長頒發茶產業傑出貢獻獎,得獎人左起為陳仙如先生、蘇文昭先生、吳秋伶女士、張文輝先生 (由張信鐘先生代領)、陳茂淳先生 (由陳錫周先生代領)。
圖6、2024全國創意茶飲調製競賽「最佳人氣王」票選活動由健行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晶凍金桔翡翠獲獎,左起本場邱垂豐副場長、大葉大學李世傑教授、健行科技大學沈育禎老師、本場蘇宗振場長、健行科技大學邱品汝同學、鍾欣庭同學、林思薇老師及本場加工科蔡憲宗科長
本場配合農業部成立,轉型為「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已逢周歲,臺灣茶產業面對極端氣候、農業勞動力下降、消費族群偏好轉變及國人對品質及安全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亟需產業升級與轉型,未來在科技研發與產業輔導面向上,將以健康、安全及快速即飲之「次世代健康茶飲」為領軍,讓茶及飲料作物朝向多元化蓬勃發展,為茶改場開啟下一個百年盛世奠基。
圖7、本場113年度場慶暨機關開放日圓滿成功
表1、茶產業傑出貢獻獎及特殊貢獻獎得獎者與事蹟
獎項 |
得獎人 |
具體事蹟 |
傑出貢獻獎 |
陳仙如 |
陳仙如先生一生累積豐富製茶經驗與鑽研焙茶技巧,且打破製茶技術不外傳之陋規,不吝將經驗及技巧傳授年輕後輩,參加各單位優良茶競賽獲獎無數。於民國74年(1985)通過茶葉感官品評訓練及格後,擔任名間鄉農會比賽茶評審並指導後輩;後於民國83年(1994)獲選南投縣傑出專業農民,再於民國98年(2009)獲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表揚為「對臺茶有功人員」,對茶產業發展貢獻良多。 |
蘇文昭 |
蘇文昭先生是第四代茶農,為古式手炒茶職人,在傳統凍頂烏龍茶的推廣和技藝的傳承上更不遺餘力。因此,於民國108年(2019)榮獲南投縣政府登錄為「傳統手工製茶 - 鹿谷烏龍茶」文化保存者,以其對茶葉的熟知和對製茶技術的嫻熟,為臺灣茶葉的國際化發展貢獻了力量。 |
|
吳秋伶 |
吳秋伶小姐(博雅齋創辦人)歷經鹿野茶區興衰,在民國97年(2008)以茶改場研製的紅烏龍茶,走出了新的道路。在臺東紅烏龍特色茶比賽中,歷年共獲得89面金牌,榮獲各界以「紅烏龍茶推手」、「金牌之家」、「紅烏龍茶皇后」、「紅烏龍茶達人」名號加冕。此外,積極將紅烏龍茶行銷至比利時、美國、加拿大、捷克等國,使紅烏龍茶站上國際舞台;近年博雅齋積極參加東京食品展,更促成日商來臺洽談經銷,成功打開日本市場。 |
獎項 |
得獎人 |
具體事蹟 |
特殊貢獻獎 |
張文輝 |
張文輝先生歿於民國96年,於民國57年 (1968) 於木柵地區自家茶園發現某株茶樹變異,生長勢旺盛、早生、整年可採收,成茶茶香濃郁,初始張文輝先生命名「六季香」,外界稱之「輝仔種」,民國70年 (1981),該品種移植至南投名間大量種植後取名「四季春」,四季春適合產製任何部分發酵或全發酵茶類,由於萌芽期甚早且抗寒性特強,不僅採摘期長、收成量特高,即便早春、晚冬以及一年四季皆可產製,全年最多可採上七次。40多年來四季春以南投縣名間鄉為最大產區,年產量約7,000-9,000公噸茶菁,採摘「全年無休」,堪稱國內商用茶最大的來源與支柱。 |
陳茂淳 |
陳茂淳先生歿於民國112年 (2023) 8月27日,享年84歲。陳茂淳先生是陳家第四代茶業傳人,於民國70年代(1981),面對茶產業的變遷與轉型,勇於配合推廣機械採收的政策,成為名間鄉 (松柏嶺) 第一個引進機械採收設備的人。陳茂淳先生具有豐富的製茶經驗,生前曾過得相關競賽共有26面特等獎牌及多面頭等獎牌,一生致力於推廣傳統製茶的工作,是松柏嶺地區相當重要的耆老,具備專業傳統知識與實踐能力,並於民國108年 (2019) 受南投縣文化局頒證登錄為傳統手工製茶-名間埔中茶保存者。 |
|
林馥泉 |
林馥泉生歿於民國71年 (1982),享年68歲,抗戰勝利後,林馥泉先生來台接收臺灣農業部門,擔任臺灣省農林廳簡任技正兼任林口茶業傳習所主任,致力茶葉技術人員訓練及茶葉界企業人才培育,又兼農林公司茶葉分公司台北第一精製廠廠長。民國40年 (1951) 受聘為臺灣區製茶工業公會總幹事,主編「茶訊」半月刊,收集當時國際茶葉市場資訊,分析茶貿易情況,製茶技術之改進,開拓台茶外銷發展台灣茶葉,設立桃園縣龜山茶葉專業區,鼓勵舉辦製茶比賽,擴大精品茶葉銷售。林馥泉先生常以「老茶工」自許,奔馳於各地茶園及工廠,遍及臺灣茶區每一角落,到處傳授茶樹種植技術,終以其在茶產業的成就永垂不朽。 |
知識樹分類
消費者知識庫 > 農業經濟與推廣類
- 茶文化與食農教育的新篇章:美國消費者對臺灣茶的偏好與評價113/11/05
- 彩色甜椒產季進入高峰,選購當季新鮮好食材113/11/01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3期-------------政策宣導~農民職業災害保險113/11/01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3期-------------本場廣告訊息113/11/01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3期-------------108年1月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113/11/01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3期-------------「金山地區友善耕作促進發展社區關懷見證會」 鼓勵金山地區之農友能加入有機友善耕作的行列113/11/01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3期-------------品嘗美味少負擔─淺談薄鹽蔭油製作113/11/01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3期-------------107年高品質花壇草花評鑑結果出爐113/11/01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3期-------------推動農產品初級加工管理制度提升農業附加價值113/11/01
- 桃園區農情月刊---第233期-------------狂賀!本場邱副研究員銀珍榮獲「第27屆優秀農業人員」1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