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向來習慣使用上部過濾器的亞洲市場而言,應用於海水觀賞魚飼養系統中的底部滴流式過濾裝置,已夠教人感到震撼的,那同時融入氣體交換、氧化還原與生物薄層的複雜理論,搭配上諸如紫外線 (ultraviolet light, UV-light)、氧化還原電位或臭氧 (ozone, O3) 等專業配備的龐大過濾系統,確實在維生系統觀念尚未被充分報導的當時,引起市場上一股不小的旋風。而正當多數人開始針對飼養生物的實際需求,改善相關過濾配備時,突然發現,歐洲觀賞水族市場的玩家,怎會對那出現於水族箱旁的一只綠色圓桶如此情有獨鍾,甚至不論在魚隻單養或以水生植物為造景鋪陳的龐大水槽中,皆以這些被稱為桶狀過濾器的裝置,取代傳統底部浪板循環或上部過濾裝置。
或許有人認為,那是因為在以上部照明為主要訴求的水草造景缸中,必須因為避免景觀與空間的破壞,而必須將那些有可能阻礙照明行進,或是省去複雜電線對於視覺景觀所造成的干擾,因此乾脆將過濾裝置移往水族箱側方或是下層櫥櫃中,雖說這很可能是歐洲市場發展桶狀過濾裝置的原因之一,但如此的解釋,往往忽略了桶狀過濾裝置的特殊理論,同時也抹煞了這類過濾器特殊於上步過濾裝置或底部浪板循環的優異功能。
桶狀過濾器如同高等動物的腎臟一般,相關裝置藉由管線將缸水引導出來,然後經過層層濾材的過濾處理,最後再以一個強勁有力的馬達,將處理完的缸水循著呈現迴路的管線送回飼養環境。這看似簡單的水質處理,其實包含了許多細心而巧妙的設計。例如在整個水流過濾處理的迴路中,只要飼養者不在末端安裝用以增加曝氣效果的雨淋管,持續不斷的高效率處理幾乎不會產生任何的氣泡,自然也沒有傳統上部馬達令人詬病的噪音問題。其次則是飼養者可以依據飼養對象對於水質狀態的實際需要,選擇適合的濾材種類,如此一方面可創造出令飼養生物充分適應的穩定水質條件,另一方面,則能在維持水質清澈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濾材特殊的理化或生物特性。此外,相關製造廠商也為不同飼養對象、水質環境條件與處理水量需求,設計出體積、出水量與處理效能多有差異的各種專屬機型,方便飼養者依據實際需要選用。不過值的一提的是,大出水量的桶狀過濾器雖然處理效能優異,不過若是使用者所欣賞的是桶狀過濾器方便的濾材更換與多種類的選擇變化,反倒建議不妨使用較小處理水量的桶狀過濾器,然後依據濾材特性與作用差異,以串聯方式提高水質處理效能。
桶狀過濾器的發展與相關設計,已隨時間累積而更顯成熟,甚至在新式的桶狀過濾裝置上,還有間歇性水流、溫度微調與濾材更換提醒等裝置,大幅提升了水流處理效果,讓不論是對於特定種類的魚隻飼養環境,或是以栽植水草為主要景觀表現的水族箱中,都因為有了高效能與安靜的桶狀過濾裝置,而讓飼養者能在最舒適的狀況下,靜靜傾聽由一方碧澄緩緩流泄的輕柔暢快。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