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於擁有誇張外型與艷麗色彩的泰國鬥魚或暹邏鬥魚 (Betta splendens var.),在見過後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格外是當成熟的雄性個體,為競爭地盤與配偶而相互誇耀展示時,那寬闊飄逸的背鰭、尾鰭與臀鰭,配合向前展開的鰓蓋,以及灑落一身由金屬光澤搭配寶藍、豔紅、深紫或混合等色彩表現,讓泰國鬥魚即使僅以小型玻璃容器飼養,一就難掩其華麗出眾的風采。
不過當水族市場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時,以往專為大宗市場需求培養的常見水族品系,顯然已難滿足對鬥魚具有濃厚興趣的飼養者及玩家,因此東南亞的繁殖場與歐洲的玩家,莫不在維持既有品系,並固定色彩與形質的穩定性外,同時嘗試藉由雜交、育種與選汰,在既有遺傳特徵上,創作更具欣賞價值的個體。而對於俗稱為展示型鬥魚 (show betta) 的改良暹邏鬥魚 (Betta splendens var.) 而言,主要的改良方向,莫不朝向創作嶄新的體色基底或混色表現,以及出現於鰭式的多種變化。
出現於一般消費市場中的泰國鬥魚,體色大致以單色為主,除了具有桃紅與粉紫兩色,俗稱為柬埔寨型的混色個體外,多數個體都以市場接受度較高的紫藍或豔紅為主,偶爾會摻雜幾隻因為形質稍有缺陷而被排除作為種原 (broodstock),但卻具有特殊色彩的個體。不過對於展示型鬥魚而言,由於培育目的並不在於一般飼養或賭博用途,因此顯然色彩必須特殊些,以吸引飼養者或玩家的注意。以目前經由玩家培育、固定品系並有實質商品化流通的展示型鬥魚來看,顏色表現可為五花八門,從原本的紅藍兩色基調,逐漸衍生出如皇室藍 (Royal Blue)、鐵銹藍 (Steel Blue)、松石綠 (Turquoise) 與橘色等表現,此外近年來發展出的雪白、鳳梨黃與白金等色系,也讓人在讚嘆展示型鬥魚色彩表現的多樣性上,同時對繁殖者在培育與創作上所投入的精神感到欽佩。
尾型表現則是展示型鬥魚發展的另一重點,格外是當雄性個體因競爭而相互誇示 (display)時,更能藉由奮力撐開的背鰭、尾鰭與臀鰭,直接感受展示型鬥魚的特有魅力。為區別經過改良的鬥魚種類,因此不同尾鰭形式的鬥魚,皆被賦予特定的稱呼或淺顯易懂的縮寫。依照尾型長短、尾鰭形式與邊緣型態,多可將展示型鬥魚區分為短尾 (Plakat, PK)、冠尾 (Crown Tail, CT)、單尾 (Single Tail, ST)、雙尾 (Double Tail, DT) 及扇尾 (Half Moon, HM) 等;短尾型態的展示型鬥魚較為接近野生型 (wild type) 具有的外觀,單尾與雙尾則可藉由長度差異簡易區分,冠尾個體在各鰭邊緣鰭條會有明顯如同梳狀延長,而扇尾則在充分開展時呈現一個近乎半圓的完美特徵。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