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自己飼養魚隻經過充分成長與成熟,最後配對並產下子代延續生命,的確是相當特殊的經驗,同時這也是觀賞水族飼養最讓人感到成就與驕傲之處,因此對於許多飼養者而言,多半會在飼養初期便期待個體能在環境中成功培育子代,甚至藉由計畫性的選汰、配對與育種,維持或創造新的品系;而其中,擁有華麗體色、多變型態與特殊繁殖方式的孔雀魚 (Guppy, Poecilia reticulate),便成為許多飼養者或新手,嘗試領略繁殖樂趣的入門選擇。
孔雀魚屬於卵胎生魚種,雖然雌孔雀魚會在與雄性交配完後的一段時間,隨著逐漸隆起的腹部與日漸明顯的卵斑,最後產下具有完整活動與攝食能力的幼魚,但其實這與繁殖形式上認定的胎生還是有段明顯的差距。少數分布於中美洲同時具有近似滿魚型態的魚種,因其特殊的繁殖習性而被稱為胎生魚,其與孔雀魚 (Guppy) 或滿魚 (Platy) 最大的差異,則來自孔雀魚幼魚發育初期的能量供應,多由直徑約莫 1.3-1.5 mm 的魚卵所供應,而不如胎生魚在母體與子代間,有類似臍帶狀的構造,可以妥善扮演養分輸送的角色;也因此,雌孔雀充其量僅提供子代一個發育與孵化的場所,而與營養的供應無關。
逐漸膨脹並下垂的飽滿腹部,暗示著雌孔雀即將產下幼魚,此外色澤日漸加深並在面積上逐漸擴大的卵斑,也可作為判斷雌魚即將進入產仔階段的參考依據;此時的雌魚活動力不比以往,同時對於飼養者投餵的飼料暫時失去興趣,甚至部份個體還會在行動上有所轉變,例如朝向具有茂密枝葉交錯的水草叢深處移動,或是接近於水面活動。甫產下的幼魚因為在雌魚腹中後期明顯的擁擠,因此需要一段時間舒展一下筋骨,不過為了有效避免種內或種間個體的攻擊,因此從產下、落至水域底層、充分舒展並活動筋骨後再重新游至近水面處,大致也僅有短暫的十數分鐘。
由於部分孔雀魚的親魚會吞食小魚,因此對於許多飼養者、玩家或專精於品系固定與創作的繁殖者而言,與其放任親魚不慎吞噬幼魚,倒不如提前在產仔階段就將待產雌魚加以隔離。相關操作可以藉由具有一定容量的寵物箱、防止跳躍的上蓋、質地細柔的棉質撈網及低劑量的甲基藍 (methyl blue) 完成。在推估雌魚即將產仔時間後,可將原本飼養的水體,連同雌魚一同移入由寵物箱設置而成的暫時產卵槽,並在其中添加低劑量的甲基藍預防初期感染。充足的水量與空間讓飼養者毋須額外裝置打氣系統,而僅需蓋上防止躍出的上蓋即可。雌魚在產下仔魚後便可將其撈出,剩下的仔魚則可飼養其中達 2-3 星期之久。餌料可選擇幼魚專用的微粒飼料或豐年蝦無節幼蟲 (nauplii),但每天最好能以風管進行抽底以維持水質狀態的穩定。
(圖/文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產養殖學系 黃之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