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納為茜草科的一屬,約包含25種的物種,其樹皮和根皮是提取 奎寧(quinine)和 奎尼丁(quinidine)的重要工業原料。
金雞納 的發現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西元1638年,駐秘魯的西班牙總督的妻子,欽喬伯爵夫人(La condesa de Chinchón),得了 瘧疾,醫生雖是竭盡全力,高燒卻總是不退,在束手無策之下,建議使用安地斯山區人民所用來治療發燒的奎寧樹皮粉,與葡萄酒混和讓伯爵夫人喝下,疾病居然治癒,並且相當健康,從此金雞納成為抗瘧疾的良藥。」這則故事中的伯爵頭銜Chinchón(欽喬),被用來作為這種治療瘧疾的植物名稱Cinchona(金雞納)。然而這段傳奇色彩的故事,其真實性從半世紀之前就頻受挑戰。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歐洲人到達南美洲後,受當地原住民傳統療法的啟發,於17世紀中將金雞納療法傳回歐洲,開啟了後續一系列的藥性開發。隨著人類在熱帶地區的拓殖,瘧疾防治 是無法避免的課題,金雞納便跟著殖民大國的腳步從南美洲向全世界栽植發展。
在20世紀初的日治時代,臺灣從東南亞引入金雞納種苗後,先後經過植物學家試驗、官方及製藥公司相繼投入栽培事業,而 扇平森林生態科學園 的前身,就是京都帝國大學臺灣演習林進行 金雞納栽培試驗 地點,現今扇平林業會館的位置就是過去曬金雞納樹皮的場所,主要目的是從金雞納樹皮中提煉出治療瘧疾的奎寧藥劑,提供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之「南進政策」所需。因為在東南亞殖民地的日軍,死於瘧疾的軍人比死於戰爭的人數要多,戰後日軍檢討導致南方戰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奎寧藥供應不足,因金雞納通常需要十年生以上才能產出較高含量的奎寧。
最後隨著1944年人工合成奎寧出現,二戰結束,1965年臺灣根除瘧疾,奎寧的需求降低,金雞納卸下了階段性任務,這段陳年的故事早已靜靜地蟄伏在臺灣山林中。透過金雞納在臺灣落地生根的脈絡,可一窺數百年前的大航海時代以來,交織在風起雲湧的世界潮流中,臺灣島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