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細觀察一下,適應於水族箱飼養環境中的魚隻,在非攝食與競爭的穩定狀態下,通常會固定的停留於距離水面一定的區域範圍,而這種特殊的行為與活動範圍,便是一般所稱的「泳層」或「水層」。
不同種類與體型的魚隻,往往會選擇不同的泳層活動;甚至許多魚種在其特定的生長階段中,也會選擇不同的水層棲息,藉以躲避敵害、藏覓行蹤與增加攝食機會。例如同樣是棲息於水草造景環境中的濺水魚、鉛筆魚與俗稱老鼠魚的甲鯰,便分別活動於接近水面、水域中層與底床環境;而對於生性活潑可愛的孔雀魚而言,雖然牠們會廣泛地穿梭於水域的中、表與底水層,然而甫脫離雌魚的幼魚,在沉入水底後的數分鐘內,便會奮力的迅速上游至接近水面處,藉以躲避敵害的覬覦與攻擊。
其實魚隻的活動水層差異,除了與個體及種類的體型與食性相關外,同時也反應出水域中不同魚種為求延續種類或族群生命,而表現出的特殊生態區位 (niche)。因為所有魚種不可能同時充分享受,諸如空間或食物等,來自於環境中特定、單一且極其有限的資源。因此必須嘗試利用與適應,最後在實際的行為或生態上表現出來,也因此造成了魚隻總是生活於不同的水層。
以南美洲亞馬遜河中經常可見的環境與魚種狀態組成來看,具有特殊型態的銀燕子(Gasterpelecus sternicla)、濺水魚(Copella spp.)與四眼魚(Anableps spp.),是常見於水層表面活動的種類。水層表面由於接近陸域與空域,因此可能遭至其他物種的攻擊,所以多數種類的魚隻,除了極為短暫的攝食活動外,並不會接近水表或潛水處,然而因為銀燕子、濺水魚與四眼魚,分別具有優異的跳躍能力與良好視力,可在察覺危險或掠食者出現之際及時逃脫,因此相對的,牠們可以適應接近水表的特殊環境,並且充分享受充足食物的資源供應。
相對這些勇於將活動領域挺進至近水面或淺水處的魚種,分別被稱為異型或老鼠魚等種類的棘甲鯰與甲鯰,則顯得安分與保守的多。因為對於他們而言,主要活動除了寬闊的底床外,偶爾還會躲藏於岩石背面,或是盤根錯節的樹根下方。相對於充滿挑戰的水面,水底顯然安全得多,同時在食物來源上,也不乏出現在岩面上的附著性藻類、有機碎屑甚至生物屍體。所以這類生活於水域底層的物種,除了以刮食或撿食為生,具有細密的齒列與分別呈現吸盤狀或延長的吻端型態,同時活動能力均較活動於表層或中層的種類來的緩慢許多。
而為了面對突然現身的大型鯰魚,或許會將牠們一口吞噬,不然則是周遭時有甲殼類的蝦蟹不斷侵擾,因此為了充分保護自己,所以這類異型或老鼠魚,通常都具備極為堅硬的體表,與分別分布於背鰭及胸鰭前緣的銳利硬棘,藉以提供最佳的被動防衛。
圖說: 魟魚不但具有極端縱扁的體型,同時在活動水層上也主要以底棲形式為主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10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孫*華(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14/03/30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