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溫度格外敏感的海葵蝦,在飼養過程中的溫度改變尤須注意。
多數的觀賞魚 (ornamental fish) 又被稱為熱帶魚 (tropical fish),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許多野生採集的個體,分別捕捉自婆羅洲雨林、南美亞馬遜河流域與非洲礁湖 (rife lake) 這類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同時悉數種類在棲息環境條件上,也偏好少有變動的溫暖水域。
因此有別於可忍受持續低溫的金魚 (goldfish) 與錦鯉 (koi),在飼養這類嬌弱的熱帶性觀賞魚時,維持環境中穩定的水質條件,便成為相當重要的管理要件。臺灣雖然為處亞熱帶地區,然而仍可明顯感受的四季更迭,甚至是每逢隆冬,由東北季風帶來的持續低溫,往往讓毫無恆溫設備的戶外繁養殖池,或是設備簡易的水族箱,蒙受相當程度的損失。因此對於飼養環境溫度的變化,必須時時刻刻有所警覺。
在所有環境狀態下,持續的異常溫度與瞬間大幅度的溫度跳動,往往會對飼養魚隻產生莫大的影響;前者可能導致水質惡變與病原趁隙而入,而後者則可能引發諸如休克或斃死等嚴重後果。因為在不適當的水溫中,除了改變魚隻的代謝速率,間接引起在活動能力、適應性與食慾上的改變外,也會因為分別在高溫與低溫環境下,個體黏液系統大量分泌,或是免疫能力低下,而影響個體在抵抗病原入侵時,缺乏適當且有效的保護機制,進而增加對病原的感受性。因此每每在季節改變或持續低溫的季節中,不乏許多因為魚隻感染白點症 (Ich disease) 而造成飼養者極度困擾的例子。
而若是在短時間內溫度有迅速的改變,不論是由低至高,或由高至低,只要範圍超過 5 ℃以上,都有可能造成魚隻在瞬間的休克甚至死亡。最常見到的例子便為當飼養者將購買魚隻攜回後,因為難掩迎接新魚的興奮情緒,而只想快快見到魚隻在缸中活動的樣子,所以在未經充分調適溫度與其他水質因子的狀態下,便倏地將魚隻連同袋水一同倒入。
如此錯誤的操作,除了可能因為溫度及 pH 值在瞬間改變幅度過大,造成魚隻的緊迫甚至休克,同時亦有可能因為如然而來的刺激,讓缸中原本存在的魚隻,誤認為是投餵餌料而展開侵擾攻擊。此外,用以蓄養魚隻的包裝水體,也常成為病原進入的管道,引發後續感染及疾病傳播等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