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本地漁場繁殖的個體,已同時兼具型態與色彩的欣賞價值。
由於臺灣中南部具有的穩定氣候溫度,與豐沛並帶有適當硬度的地下水源,因此成為東非湖產慈鯛 (rift lake cichlid) 絕佳的孕育場所;因此從台南歸仁開始,一直到屏東的內埔與潮州,分布了許多專門培育來自東非馬拉威湖 (Lake Malawi)、坦干依喀湖 (Lake Tanganyika) 與維多利亞湖 (Lake Victoria) 的繁殖魚場,並成為臺灣外銷觀賞魚中,極具潛力與競爭力的主力之一。
不過隨著市場需求轉變,以往被視作為主力魚種的非洲王子 (Lemon Cichlid , Labidochromis caeruleus)、阿里 (Electric Blue Hap, Sciaenochromis ahli) 與維納斯 (Nimbochromis venustus),需求市場逐漸縮小,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較為精緻,同時在飼養與繁殖上稍具難度,例如底棲的異羅非魚屬 (Xenotilapia spp.) 的魚種。
敏銳的臺灣中南部慈鯛繁養殖場,立即嗅到了這段時間中,內需與外銷市場的變化,因此一方面調整培育與繁殖的對象,另一方面,則開始由國外市場收集當今熱門的飼養對象,或是嘗試飼養具有繁殖潛力的魚種。而近年來廣被飼養者討論的薩伊藍六間 (Cyphotilapia gibberosa Blue Zaire) 與摩巴藍六間 (C. gibberosa Moba),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臺灣中南部魚場積極培育的種類及品系。
第一次在魚場的水泥池中,見到以適當性比 (sexual ratio) 混養的藍六間群,不禁被那深沉中帶有華麗金屬光澤的藍紫體色所吸引,由於飼養者在投餵餌料上下了一番苦心,因此個體不論在色澤、型態與活力上,都呈現出絕佳的狀態;而離群藏身於池畔角落的個體,則多半是已處於口孵階段,等待適當的時機,以人工採仔的方式分離親魚與帶有卵黃囊的稚魚,並移至室內溫室或玻璃水槽進行後續培育。
野生的藍六間僅分布於東非坦干依喀湖中,更何況主要採集點多是戰事頻傳的剛果共合國沿岸,因此野生個體的取得格外困難,並在國際觀賞魚市場中,具有極其昂貴的價格。不過,在臺灣中南部魚場中見到成群游動的種魚群,並在玻璃水槽中看到了等待出口至歐洲的幼魚,足見臺灣觀賞魚產業的活潑生命力,已然超越物種在地理與時空上的限制,而在持續出口外,更展現了物種在移地保存上的重要性與珍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