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種類的鬥魚在欣賞價值上, 多集中於具有寬闊各鰭與鮮豔體色的雄性。
其實一般所稱的鬥魚,僅是迷鰓魚中的一類,同時以 Betta 屬以下的物種為主。只不過由於飼養比例差異與方便稱呼的緣故,所以在世界各地觀賞水族市場,會將以 Betta 屬為主的眾多種類,再大致區分與歸納為原鬥 (wild Betta) 與展鬥 (show Betta) 兩類;前者為自天然水域捕獲的野生個體,且常具有水域與採集產地的地域型差異,而後者則專為獲得不同型態與色彩的欣賞價值,而分別以扇尾、半月尾 (half moon tail) 與冠尾 (crown tial),或是具有單色、混色或柬埔寨型 (Cambodian type) 為體色表現的特殊品系。
而這種似乎全世界共通的區分方式,除多應用於鬥魚的欣賞、飼養與評比外,同時也與不同種類間的性別區分與繁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
以俗稱為泰國鬥魚或暹邏鬥魚的 Betta splendens 為例,本種不但是飼養最為普及的種類,同時也是所有展鬥改良的基礎。在性別區分上,飼養者多可藉由行為與型態差異上的兩大方向,進行相關辨認與管理。例如雄性個體總是有著鮮明的爭鬥性,而這種對於種內同性個體幾近水火不容的粗暴性格,多半會將雄性個體所具有的特徵顯露無疑。改良後的雄性個體多具有延長且寬大的背鰭、尾鰭與臀鰭,此外在爭鬥或求偶時,多半會將鰓蓋向前翻起,並在奮力撐起各鰭的同時,頻繁的抖動身體。但相對於雌魚而言,即便是經過色彩與型態改良的品系,雌魚的各鰭卻仍如野生型般短小單薄;此外,成熟雌魚的體側多具有明顯的橫紋,腹部除圓滾飽滿外,多還有著明顯突起的白色產卵管。
相對於以 Betta splendens 為培育基礎的展鬥,野生原鬥在性別區分上,往往多了份技巧性。因為原鬥不如經過改良培育的展鬥,在雄雌性別間有著鮮明的鰭型分布,甚至因為輸入初期的個體多半瘦弱,而讓性別判斷更顯困難。
所幸許多種類的原鬥,在繁殖上並不以吹吐泡巢護卵,而是如同多數湖產慈鯛般行口孵育幼,所以針對如紅戰狗 (Betta macrostoma) 或熊貓鬥魚 (B. albimarginata) 等口孵型種類,飼養者多可藉由同齡個體間的相對體型與口裂幅度差異,進行個體的性別區分。或是部份種類在體色表現程度、背鰭末端是否具有眼斑、臀鰭與背鰭末端的延長程度與領域行為上的差異,作為性別判斷的輔助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