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族市場中所稱的老鼠魚,其實是對於所有分布於南美亞馬遜河水系中,小型甲鯰的統稱;雖然其中仍包含例如巨無霸鼠與戰車鼠等種類,但若以種屬比例來看,一般所稱的老鼠魚,多是以 Corydoras 屬下的種類為主。
老鼠魚向來給人活潑可愛的感覺,的確這些具有獨特型態與清除環境餌料碎屑能力的底棲性魚類,除了被視做飼養環境中的清道夫外,也因為分別具有吻端長度、體表紋路與產地差異等特色,而成為飼養、欣賞與種類收集的特殊魚種。
諸如咖啡鼠 (Corydoras aeneus)、花鼠 (C. paleatus) 與改良後具有粉紅體色的白鼠 (C. aeneus albino),向來是臺灣中南部魚場的主要生產對象,同時也是外銷種類中,極受好評的常備魚種。只不過這些原本由臺灣觀賞魚場大量繁殖的種類,因為生產成本因素,因此目前多由印尼與泰國供應,而臺灣觀賞魚場,則開始轉向生產紅翅金珍珠鼠 (C. sterbai)、熊貓鼠 (C. panda) 與紅頭鼠 (C. duplicareus) 等具有較高單價的鼠魚種類,增加商品的獨特性與附加價值。
多數種類的老鼠魚是相當溫和的種類,甚至許多中小型種還具有群游的習性。或許飼養者會認為這古靈精怪、同時身披堅硬骨板狀鱗片的老鼠魚,很難分辨牠們的性別,因為牠們在外表上看來,似乎僅有型態大小、體表線條與紋路的差異,而很難藉由色彩濃厚或深淺不同來區分。
其實不然,正因為個體具有群游特性,因此飼養者只要在投餵或個體覓食時,稍加留意一番,便很容易藉由比較個體間特定部位的差異,對飼養環境中的老鼠魚進行性別區分。
稍有經驗的飼養者,多半知道對於老鼠魚這類甲鯰,最普遍且直接的性別區分方式,便是觀察個體胸鰭鰭條形狀與表面質感差異,或由俯視方式觀察個體頭部、肩帶與腹部的寬度差異,便能針對亞成 (sub-adult) 或成熟個體,進行快速而準確的性別判斷。
成熟的雄性個體多半具有明顯延長的胸鰭硬棘,尤其是對於太空飛鼠或是佛利律鼠 (C. fowleri) 等具有粗壯體型或延長吻端的中大型種,成熟雄魚的胸鰭硬棘不但會有鐮刀狀的彎曲程度,同時在硬棘表面還會出現顆粒或棘刺狀的突起。
而若從上方俯視個體,觀察背部線條與頭部、肩帶與腹部的相對寬度,通常可以發現雄性個體多具有呈現流線型的修長線條,體幹最寬處落在胸鰭基部的肩帶部位;而雌性則具有渾圓飽滿的腹部線條,同時最寬處為腹部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