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南美短鯛皆以雄性具有較為華麗的體色表現。
廣泛分布於南美亞馬遜河 (Rio Amazon) 水系中,且以蜂信鱸屬 (Apistogramma spp.) 為主要代表的小型慈鯛種類,因為型態精緻且色彩艷麗,加上隨分布河段與區域不同,種內或有紋路及體色差異鮮明的地區變異型,因此在市場中極受飼養者青睞,並以「短鯛」之名稱呼。雖然一般俗稱的短鯛,仍包括了諸如棋盤鯛 (Dicrossus filamentosus)、龍紋短鯛 (Nannacara adoketa) 或荷蘭鳳凰 (Papiliochromis ramirezi, RAM) 等種類,但由於產地多半重疊、與型態及生態行為上的相似,因此在提到南美短鯛的性別區分與飼養管理時,多半以蜂信鱸屬中的魚種為代表。
南美短鯛在性別判斷上並不困難,但在對個體進行性別區分或配對前,常有幾個先決條件,其中魚隻的穩定狀態、營養條件與年齡是相當重要的前提。因為經常見到許多從產地直接輸入的個體,為了提升在運輸過程中的活存率,因此多半經過短暫停止投餵的飢餓處理;加上長距離與長時間的運輸後,個體多半顯的乾瘦且虛弱,而在此時多呈體色黝黑、各鰭瑟縮的個體,其實是相當難以進行性別判斷的。
不過當個體逐漸適應飼養或蓄養環境,並嘗試開始少量進食後,飼養者便可以藉由個體在體型、鰭型與體色等特徵上的差異,對個體進行簡易快速的型別判定。例如常見的酋長短鯛 (Apistogramma bitaeniata)、鳳尾鯛 (A. cacatuoides) 或是帝王短鯛 (A. norberti),雄性個體不但具有高聳的背鰭外型,同時在背鰭前緣的數根鰭條,還有著如同旌旗般的飄逸的游離型態。此外相對於色彩多呈灰色,或僅在成熟後具有銘黃體色,且在體側具有明顯黑斑的雌魚而言,雄性個體的體色表現顯然醒目出眾的多;或是諸如瑪莫短鯛 (Apistogramma sp. Rio Mamore)、伊麗莎白短鯛 (A.elizabethae) 與阿卡西短鯛 (A. agassizii),成熟雄性不論在尾鰭形式或色彩上,亦有著不亞於華麗體色的特殊表現。
不過可別以為,雌性的南美短鯛就僅能成為陪襯雄性個體,或僅具有繁殖價值的飼養對象,因為雖說多數種類的南美短鯛欣賞價值都集中於成熟雄性之上,但也有少數如熊貓短鯛 (Apistogramma nijsseni) 般例外的表現。因為本種之所以被稱為熊貓短鯛,主要是因為雌魚所具有的獨特體色,以及頭部及體側的大型黑色斑塊分布。也因為有了這體色與雄性截然不同,但卻帶有種別特徵的表現,才讓牠們有了熊貓短鯛 (panda dwarf cichlid) 的可愛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