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豬(Taoyuan,或俗稱台灣黑豬 Taiwan Black)
品種特徵
體型中等;從側面看,其體軀呈長方形,皮膚灰白色,背毛黑少且粗,自頸部起至背部有剛毛,公豬尤為明顯,背凹陷,腹大而下垂,尤其是母豬在懷孕後期時甚至於腹部拖地。
四肢粗短強健,前肢直立,後肢飛節以下稍向前傾,臥繫,蹄大堅實且分蹄明顯。生長豬皮膚光亮可愛,但於三、四月齡起皮膚開始有明顯皺襞,隨年齡增長日趨明顯,肩部有明顯皺襞形如盾甲。頭短而肥滿,其顏面平廣且皺襞明顯;耳大前垂;鼻鏡黑色且鼻孔較大。
尾根膨大下垂,內外扁平且有環狀皺紋,形如鼓鞭,尾尖端有如雞爪之角質,尾巴直而不捲,且常不停擺動。在外觀上整體而言,我們可以黑色「豬八戒」來想像牠。
品種來源
桃園種原為龍潭陂種,或稱為中壢種,1910 年起總稱為桃園種,俗稱台灣黑豬。其來源傳說不一,有謂為 1877 年左右,臺灣居民前往廣東嘉應州鎮明縣參拜祖廟時,攜歸臺灣繁殖者;有謂其為 1887 年左右,輸入臺灣之廣東豬種選育繁殖而成的;但源自中國大陸殆無疑義(戈,1953;鄭,1986)。
依中國豬品種誌對中國豬種之分類,桃園豬與太湖豬同屬地方豬種之江海型豬,其曾在台灣養豬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然於日治時代,因日本人曾引進盤克夏種豬來改良桃園豬之生長性能,導致臺灣桃園豬血統混雜。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新化畜產試驗分所曾於 1952 年自臺灣桃園、美濃及宜蘭等地選購桃園種、美濃種及頂雙溪種公豬各一頭及母豬各四頭,共計十五頭,進行本地豬種試驗。
1955年則進行在來豬種改良試驗,以在來種與盤克夏種雜交;並於 1956 年推廣 77 頭,隨後於 1963 年即完全淘汰。然在 1974 年,台灣省畜產試驗所畜牧場自北斗種畜場接收桃園種豬 2 公 21 母,隔 (1975) 年再次自桃園縣購入 5 公 35 母進行繁殖,至 1984 年再引入 12 頭小公豬,成為封閉式族群,並於 1987 年正式成為國家級保種族群。
畜產種原紀錄
紀錄事項:種母豬最長壽之年齡為4492日,種公豬為28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