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隻與人類一直有密切的關係,並在許多國家對人類健康幸福作出貢獻,為了人類提供食物、皮革、毛刷、肥料並當做夥伴及成為農村家庭的清潔工人。在1950年由明尼蘇達大學吾思教授領導科學家團隊創始豬隻生物醫學研究,在美國以霍梅爾與彼德曼-摩爾研究知名。
在1962年德國哥登漢大學育成哥頂漢迷你豬,可認為一種嶄新而普遍的迷你豬誕生,近年尤其是在過去一百年中,台灣的本地種豬隻飼養衰落,本地種豬被淘汰且由外國品種豬隻取代,迷你豬在醫學,確切地說生物醫學研究的領域盛行,這些迷你豬與小耳種豬,一向稱為蘭嶼豬,台灣的本地種豬之一進行雜交,目前小耳種育成為小型豬並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及國立台灣大學以台灣本地種之一保存。
在生物醫學領域上的貢獻
迷你豬曾以試驗動物在醫學研究上利用,來自明尼蘇達的霍梅爾彼德曼-摩爾及德國哥登漢迷你豬均被利用在生物醫學試驗室研究有用的用途上,「辛克雷」使用在癌症;「尤卡淡」在糖尿病與「維利布朗」在血紅素型上使用就是例子。在台灣這些迷你豬找到生物醫學研究上絕好的用處。
由於迷你豬的身體構造比其他任何試驗動物更與人類相似而被用作試驗動物。所以,作為臨床手術前的試驗用途上是一種良好的動物模式,在檢驗藥物對腎臟毒性,代謝籠可用在分離豬隻的尿與糞便,迷你豬也用在手術前心臟導管測定上,國立台灣大學附屬醫院外科教授使用3週齡且3公斤體重的仔豬,以其新鮮肝臟移植到一週歲體重60-70公斤豬隻上,該試驗進行模擬係以新生畸型嬰兒的健康肝臟移植到老年人取代發生障?的肝臟,幾年前迷你豬現有頭數過半以上曾被利用在胚胎移置,確切地說基因轉置技術的開發上,有些豬隻曾用在寄生蟲學、眼科學與食品科學上。現今,適用於胚胎移置、基因轉置動物、寄生蟲學、眼科學及食品科學的,少於牙科醫術、關節病、免疫學、耳喉科學及矯形學等上用途,這可能反映出台灣當前生物醫學研究趨勢。
迷你豬由於器官轉置技術的發展而進展到試驗用動物階段,小老鼠、老鼠及兒子因為繁殖與管理花費較少而過去成為試驗用或試驗動物,就傳統試驗動物來說,雖然繁殖週期成長與平均壽命是有利,但與那些豬隻比較起來,其體重及器官大小比人類相當的器官更遠遠不是,靈長目動物,猴子等因為繁殖性能表現較差且管理費用較為昂貴,而少被採用,豬隻為雜食性動物,同狗一樣,能扮演試驗用動物的重要角色,儘管豬隻的繁殖性能比小老鼠或老鼠的效率為低,然而114天懷孕期管理容易,由於分娩後具有4週哺乳,可一年分娩兩次,每胎有7-8頭仔豬。再者豬隻心臟和腎臟的形狀和大小與人類相當的器官相似而有助於器官移植技術開發,於是使豬隻成為可供選擇的試驗用動物,最後一點豬隻容易在手術台上處理及飼養管理則。因此,首先要考慮的是把豬的大小縮小到迷你豬的標準以符試驗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