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食品之開發-乳化豬肉絲 作者/陳文賢
前 言
自2000至2006年間,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豬肉消費量,約為39.4至
豬肉各部位肉之加工利用性
豬隻經屠宰分切,依據以前外銷分切之方式,通常可分切為四大部位,前腿部 (前腿及肩胛肉)、背脊部 (里肌肉)、腹脇部 (五花肉) 及後腿部,其中里肌肉、五花肉及肩胛肉,為市場上消費者接受度高且暢銷之部位肉,價格較昂貴且料理方式較多元;而前腿肉之筋腱等結締(組織)較後腿肉多,常作為製作中式香腸等之原料;後腿肉則因肌膜分佈較為複雜,可再細分切為六大塊,依肌肉纖維之走向不同,常用於製作貢丸、熱狗或肉乾等之材料。一般而言,前腿肉及後腿肉之利用性較低,故常利用此二部位肉供作乳化肉製品製作之用。而乳化豬肉絲即利用豬後腿肉作為製作原料,將利用性、口感及價格較低之原料,經過加工技術、加工機械及配方之調整,製作成高品質、口感佳之加工品,有助於提高豬肉之附加價值,並致力讓產品年輕化,迎合年輕消費市場。
單離大豆蛋白
單離大豆蛋白為優良之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其脂肪含量低,除營養價值豐富外,相當多的報告指出大豆蛋白對健康之維持,扮演著重要角色,如許多研究顯示大豆製品可避免心血管疾病、肥胖症、降低血液膽固醇、緩和骨質疏鬆症等 (Forsythe, 1986;Hagemeister et al., 1990;Gaddi, 1991)。對食品加工業而言,單離大豆蛋白於食品中的功能性包括增加及穩定乳化性、改善結著性、增加保水性、增進多汁性、凝膠性及提高產率等。於肉品加工的應用方面,單離大豆蛋白於細碎乳化肉製品中,能形成富有硬度、膠性化之凝膠,因此可保留肉製品之水分及油脂,使產品得到良好之質地。有報告指出經1份單離大豆蛋白和3份清水所形成之水溶液,可取代部份肉製品中之脂肪,用以生產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肉製品。故本乳化豬肉絲產品亦部份使用單離大豆蛋白水溶液,經過凍藏後,同豬肉原料進行混合,供製作豬肉絲產品之用。
原料肉處理
原料肉使用去皮冷藏 (凍) 後腿或前腿肉,經過修整去除外部可見脂肪、結締組織、軟骨組織及血塊等,將脂肪量降至最低界限,有助於製品之脂肪含量,增加肉製品之儲存品質,降低氧化酸敗值及油耗味之形成。原料肉使用砍排機或鋸骨機等機械,將原料肉切成約
澱粉復水處理
將玉米澱粉、地瓜粉、麵粉等按比例進行混合,置入攪拌機或細切機內,逐漸加入清水,以低轉速進行混合,讓混合澱粉吸水成澱粉漿,依澱粉種類及組成比例量之差異,其吸水量會有明顯之差別,當澱粉漿達到適當之軟硬度時,將攪拌機或細切機改為高轉速,繼續進行攪拌或細切混合,當澱粉漿呈現出具光澤之外觀時,取出澱粉漿成品,分裝於容器或塑膠袋內,置入冷凍室進行凍藏。
乳化豬肉絲製作
細切機主要具有旋轉碗型之金屬盤及能快速轉動之刀片,細切機進行操作前先行加入碎冰,以慢速轉動操作,讓接觸肉漿之整組刀片及金屬盤等進行降溫,可防止刀片細切肉漿時,溫度之升高。操作過程先行放入經24小時解凍之原料肉塊,再加入食鹽、磷酸鹽、亞硝酸鹽等,以慢速操作抽取肉中鹽溶性蛋白,逐漸加入單離大豆蛋白、澱粉混合漿等物,再繼續細切乳化成乳化肉漿,期間依乳化肉漿溫度之高低,加入適量之碎冰,以降低肉漿溫度,避免肉漿乳化狀態被破壞。為使肉漿內殘留筋腱量,降低至最低且可供成型機進行成型之用,乳化完成之肉漿需置入均質機內進行細切均質,使肉漿顆粒能完全細碎,便於進行成型。
經細碎均質之肉漿置入成型機之入口處,調整成型器開口之高度,轉動成型機滾輪,帶動肉漿均勻塗佈於滾輪,滾輪轉動使肉漿成型成似毛巾之肉片,進入鐵絲網狀型加熱隧道,使肉漿源源不絕成為成型肉片。成型肉片置入隧道式乾燥器,經過約30分鐘之乾燥,使之完全定型及乾燥,最後進入隧道式烘烤爐,進行加熱烤熟及脫去水分,待冷卻後,依消費者之需求,利用裁切機切成適宜之寬度,進行包裝,整個乳化豬肉絲製作流程見圖1。豬肉絲成品為半乾性之肉製品,可於室溫環境中,耐長期儲存,且兼顧攜帶方便之休閒食品。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加工組 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