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傳統半調理產品工業化生產製程開發 (文/ 畜試所加工組 陳怡兆)
養雞事業自古即是我國農村的重要副業之一,但因生產數量少,故雞肉是屬於珍貴的食品,一般只見於節慶、祭神、喜宴或孕婦病患當作滋補養身之用。台灣光復前後以飼養有色雞種為主,自民國五十一年以後,政府才積極輔導養雞業者,而引進白色肉雞專用品種及飼養技術,而使養雞事業跨出農家副業型態,轉為企業化經營之模式,因而提供了廉價的雞肉產品;再則,國民所得的提高,雞肉已不再是以往的珍品,而它的可愛就在於它的“雅俗共賞”,它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菜餚,也可以是盛宴中主角;而且能兼顧健康營養及精緻美味,在現代的飲食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本所自民國74年起利用全同胞近親配種方式並配合適應性選拔,對來自全臺七個地區具有土雞表型雞隻進行分離、固定及選拔,選出四個台灣土雞品系,並利用此四個近親品系進行雜交,以生產適合國人口味之高品質商用土雞品系,並自87年起陸續開發燉煮型--燒酒雞、麻油雞、三杯雞,及湯汁型--苦瓜鳳梨雞、香菇雞等五種傳統中式土雞料調理食品,並將其製程工業化、標準化及合乎衛生管理。在土雞半調理加工產品製程開發上採用真空調理法,其加工原理為將產品充填於耐熱之殺菌袋中,再予抽真空,在真空的狀態下進行殺菌作業,加工程序如下:原材料→ 前處理(調理)→ 充填→ 真空包裝→ 熱加工(殺菌)→ 冷卻→ 冷凍或凍藏。
在傳統製法轉為工業化製程的開發中,首先必須能確認產品安全及風味的保存,而土雞以風味好、肉質佳見長於一般肉雞、仿土雞,成為傳統中式餐桌料理及滋補藥膳的珍貴食材;為保有此一原料優點,在開發調理食品時,以不致過度損及原料肉特性的半調理(ready-to-cook)製程為佳;再者,由於雞肉含較高之不飽合脂肪酸,易於氧化酸敗,故採行真空調理法之殺菌袋加工方式,減少袋內空氣,避免脂質氧化以確保品質。在產品種類的開發選擇上,因土雞肉質較為堅韌、脂肪含量少,故較不適合燒烤或油炸型產品之製作,而較適合燉煮及湯汁型產品之開發。本所開發之半調理土雞湯汁型產品中,苦瓜鳳梨雞所使用的醃製鳳梨及味噌,須經100℃、20分鐘之加熱破壞鳳梨酵素,以免造成雞肉蛋白分解,破壞咬感;在燉煮型產品中,燒酒雞依工業製法生產,可節省約50﹪酒料。五種產品依工業法製造其品評結果與傳統製法差異不大,顯示傳統中式土雞料理可予工業化生產並仍保有固有風味。再者,於-18℃下凍藏六個月,其品質亦維持穩定,足顯示其商業化之價值。